第358集:《数字劳工的伦理权益保障》(第3页)
“还有算法定价!”一个网约车司机突然举手,“同样的路程,新司机就比老司机便宜三块钱,这不是压榨是什么?”
“还有社保!”有人敲桌子,“我们这些人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
陈默看着白板上的字一点点多起来,突然觉得眼睛发烫。他想起自己每天对着手机屏幕说的最多的话是“您好,您的外卖到了”,却从没敢对系统说过“我累了”。直到上周,他发现接单界面多了个“强制休息”按钮——连续工作四小时就会自动锁定账号,必须休息够一小时才能解锁。
“陈默师傅,你来说说。”林未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骑手最需要的保障是什么?”
他攥紧了手里的笔,指节发白。那些在寒风里、暴雨里、车流里反复咀嚼过的委屈,突然找到了出口:“我想……想让系统知道,我们不是机器。”
研讨会开了整整三个月。陈默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耗在了社区服务中心的小会议室里,他学会了看算法逻辑图,能准确指出哪个参数设置是在变相逼单,还帮着林未团队算了一笔账:如果平台把抽成比例降低1%,就能为每个骑手每月多缴50%的社保费用。
有次他深夜送单路过平台总部,发现那栋亮着灯的大楼里,有几层窗户的灯光和他以前在电子厂加班时一模一样。他突然意识到,制定规则的人或许也在被另一种算法压榨着。
《数字劳工伦理保障标准》正式发布那天,陈默正在给女儿开家长会。老师展示的新闻里,林未律师举着印有标准全文的海报,背景是一群举着“算法不是压榨工具”标语的零工从业者。女儿突然指着屏幕说:“爸爸,那个叔叔的电动车和你的一样!”
他笑着揉了揉女儿的头发,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了一下。是平台推送的通知:根据新规定,您的社保缴纳账户已开通,每月将从服务费中自动扣除个人缴纳部分,公司承担部分由平台统一支付。
家长会结束后,他骑着电动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晚风很轻,吹得行道树沙沙作响。接单软件提示音响起时,他看了一眼——距离晚饭时间还有半小时,系统自动为他筛选了三个离家三公里以内的订单。
陈默深吸一口气,点击了“接单”。这一次,他觉得车座好像没那么硬了,握把上的伤口也不那么疼了。城市的灯光在后视镜里连成一串温暖的光带,他知道,那些写在代码里的规则,终于开始有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