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集:《虚拟身份的伦理注销机制》
数据的幽灵
林夏的指尖悬在“确认注销”按钮上方,虚拟屏幕的蓝光映在她疲惫的脸上。元宇宙平台“星穹”的注销界面设计得格外繁琐,像一张不情愿放手的网——弹出的确认框叠着确认框,每一层都用柔和却固执的语气提醒她:注销后,三年来在星穹世界积累的虚拟资产、社交关系、甚至她亲手设计的虚拟家园“雾岛”,都将永久消失。
“最后一次确认,”系统的电子音带着模拟的温情,“林夏女士,您的虚拟身份‘雾岛’在星穹累计活跃1247天,好友列表包含237人,持有虚拟资产折合现实货币约1.8万元。确定要放弃这一切吗?”
林夏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那点莫名的留恋。三个月前,她的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散。医生说,多陪伴、多进行现实互动或许能延缓进程。而她过去三年几乎把一半的生活搬进了星穹——在那里,她是小有名气的虚拟建筑设计师,用代码和想象力堆砌出一个个悬浮在空中的奇幻岛屿,却在母亲反复问“你昨天去哪了”时,才惊觉自己早已把现实过成了虚拟的注脚。
“确认注销。”她的声音有些干涩。
屏幕闪过一道白光,像某种仪式性的告别。系统提示“注销流程已启动,预计24小时内完成”,随后跳转到一个简洁的页面,显示她的虚拟形象“雾岛”变成了半透明的灰色。
林夏关掉终端,看向窗外。现实世界的阳光有些刺眼,母亲正坐在阳台的藤椅上,对着一盆绿萝喃喃自语。她走过去,轻轻握住母亲布满皱纹的手。
“妈,我陪你去公园走走吧。”
一、消失的“雾岛”
注销后的第三天,林夏接到了大学同学周明的电话。周明是她在星穹的第一批好友,两人曾在虚拟世界里合作设计过一个获奖的生态主题园区。
“夏夏,你真把号销了?”周明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急切,“我昨天在‘旧梦市集’看到一个虚拟建筑师的作品,风格跟你太像了——尤其是那种用荧光藤蔓缠绕几何体的设计,连光影角度都一模一样!”
林夏的心猛地一沉。她注销“雾岛”时,特意勾选了“禁止任何形式的数据复用”选项。星穹平台的用户协议里写得清清楚楚:“注销后,用户所有创作内容将转为匿名存档,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或二次创作。”
“会不会是巧合?”她试图让自己冷静下来。
“巧合到连你独创的‘动态天气适配系统’都用上了?”周明的语气更肯定了,“那个建筑师叫‘回声’,三天前刚注册,一上线就接了好几个大单,用的全是你以前没公开过的设计思路。夏夏,你注销的时候,平台是不是真的删干净了?”
挂了电话,林夏立刻打开电脑,下载了星穹的客户端。她用游客身份登录,搜索到了“回声”的作品集。点开第一个方案的瞬间,她的血液几乎凝固——那是她为母亲设计的虚拟疗养院,融合了母亲最喜欢的江南园林元素,因为母亲生病,这个方案永远停留在了草稿阶段,她甚至没给任何人看过。
而现在,它成了“回声”的代表作,标注着“原创设计”。
林夏颤抖着手点开星穹的客服界面,输入了长长的投诉内容。半小时后,收到了自动回复:“尊敬的用户,经核查,‘回声’的作品均为其独立创作,未涉及任何侵权行为。您的虚拟身份‘雾岛’已完成注销,相关数据已按规定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按规定处理?”林夏盯着屏幕上冰冷的文字,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她突然想起注销前弹出的最后一个提示框,当时因为心急,她没细看就点了确认——那里会不会藏着什么陷阱?
她翻出注册时保存的用户协议电子版,在密密麻麻的条款里找到了第17条第3款:“用户注销账号后,平台有权保留其匿名化数据用于技术优化,该行为不视为侵犯用户权益。”
“匿名化数据?”林夏冷笑一声。所谓的匿名,不过是擦掉了“雾岛”这个名字,却把她的创意、风格、甚至未完成的构想,都变成了喂养新账号的养料。
她尝试联系其他注销过账号的用户,发现这并非个例。有人发现自己的虚拟角色台词出现在新剧情里,有人的商业模式被平台“借鉴”给了付费用户。大家都以为注销就是终点,却没想到自己的数字灵魂,正被悄无声息地拆解、贩卖。
“我们得做点什么。”林夏在一个受害者互助群里敲下这句话。屏幕那头,无数个“+1”像星火一样亮起。
二、隐秘的数据库
“注销不是删除,只是隐藏。”陈默把一杯热咖啡推到林夏面前,他的眼镜片反射着电脑屏幕的蓝光。作为前星穹平台的算法工程师,他是团队里唯一知道平台数据架构的人。
三个月前,陈默因为拒绝参与“用户行为数据二次开发”项目被辞退。“他们说这是‘技术创新’,其实就是把注销用户的行为模式、偏好数据打包卖给第三方,或者用来训练新的Ai角色。”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嘲,“我当初设计数据存储系统时,特意留了‘彻底删除’的后门,没想到他们直接绕过了那个程序,把数据转移到了加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