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集:《算法新闻的伦理真实性准则》(第3页)
“林哥,你看这条纠错申请。”小夏指着屏幕,“有人说我们杂志上周的报道里,有个数据写错了。”林舟点进去,发现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有读者指出某县的辍学率计算错误。他立刻联系当地教育局核实,发现确实是统计口径出了问题。
“我们要不要撤稿?”小夏有些紧张。这是准则实施后,传统媒体第一次被投诉。
“不,”林舟打开编辑后台,“按准则来,发更正声明,标注错误原因,再补充最新的数据。”
更正声明发布后,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很多正面评论。有读者说:“敢于承认错误,比永远‘正确’更可信。”林舟突然明白,纠错平台的意义不仅是辨别真假,更是重建信任。
这天下午,他接到李建明的电话,对方的声音带着哽咽:“林记者,谢谢你。新一代靶向药的临床试验终于恢复了,我刚从医院回来,看到很多患者在等消息。”林舟想起新闻发布会上那些愤怒的面孔,突然觉得,每一个被纠正的错误背后,都是无数个等待真相的人。
速报Ai的张磊主动联系林舟,邀请他参观新版算法的演示。在屏幕上,Ai生成的新闻标题变得朴素而克制:《康华生物公布新疗法临床试验数据,有效率达68%》。当张磊点击“信息来源”按钮时,弹出的页面详细列出了每一组数据的出处,包括医院的编号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文件。
“现在每条新闻的生成时间,从原来的3分钟变成了2小时。”张磊苦笑,“但投诉量下降了90%。昨天还有药企主动联系我们,想合作发布试验进展。”
林舟注意到算法里多了一个“伦理评分”模块,会根据信息完整度、立场平衡性等指标打分,低于80分的内容无法发布。“这个评分标准是谁定的?”他好奇地问。
“我们邀请了伦理学、法学和新闻学界的专家,一起训练算法。”张磊调出一个名单,林舟看到了赵教授的名字,还有几个他认识的资深记者。
四、真实的重量
半年后,林舟去医院看望母亲。病房的电视上,正在播放Ai生成的新闻:《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当主持人念出“信息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三期临床试验报告(编号Ctr2023xxxx)”时,母亲突然说:“现在的新闻,好像稳重多了。”
林舟笑了。他想起刚入行时,前辈说过的话:“新闻的重量,不在于传播的速度,而在于真实的分量。”
离开医院时,他路过报亭,看到《深度调查》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是《算法里的伦理:一场关于真相的战争》。旁边的电子屏上,速报Ai正在推送一条新闻,标题是《我市启动Ai新闻伦理培训计划,首批500名算法工程师参与》。
小夏发来微信,说纠错平台的累计处理量突破了10万条,准确率达到92%。林舟回复了一个笑脸,抬头看向天空。雨后的阳光穿过云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个被照亮的真相。
他突然明白,准则和算法都不是终点。真正能守护真实的,是每一个愿意为真相付出代价的人——无论是纠正错误的勇气,还是等待真相的耐心。就像母亲床头的指南针,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