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集:《算法新闻的伦理真实性准则》(第2页)
“你们知道这条新闻会毁掉一家企业,甚至危及正在用药的患者吗?”林舟的声音有些发颤。
张磊避开他的目光:“我们只是技术提供商,用户有辨别信息的责任。”
“如果连信息源头都是假的,用户怎么辨别?”
离开产业园时,雨还在下。小夏看着手机上不断新增的“康华黑料”,突然说:“林哥,你发现没有,这些Ai好像特别擅长挑动情绪。”林舟想起那些标题里频繁出现的“惊天”“黑幕”“泪目”,点了点头。算法比谁都清楚,愤怒和恐惧是最容易传播的病毒。
二、准则的诞生
康华生物的新闻发布会开得仓促而狼狈。董事长李建明举着药监局的批文,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们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有完整记录,每一位参与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台下却有人不断起哄,把鸡蛋和矿泉水瓶扔到台上。
林舟在后排看着这混乱的一幕,突然接到陈默的电话。“来趟局里,有重要会议。”
市网信办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新闻媒体的代表,有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还有几位法学教授。网信办主任周明把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间:“最近的Ai虚假新闻事件,已经造成了三次群体性事件。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讨论制定一个《算法新闻伦理准则》。”
速报Ai的张磊也在,他低着头,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画圈。当周明提到“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所有信息来源”时,他猛地抬起头:“这不可能!标注来源会让Ai的创作效率下降至少60%,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毁了。”
“那你们现在的模式,就是建立在传播虚假信息的基础上?”陈默反问。
“我们不是故意的!Ai偶尔会出现偏差……”
“是‘偶尔’吗?”林舟拿出录音笔,播放了产业园里听到的对话,“你们的算法在刻意追求‘标题吸引力’,这已经不是技术偏差,而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法学教授主张设立“算法新闻追责机制”,互联网企业则担心过度监管会扼杀技术创新。当周明提到要建立“算法新闻纠错平台”时,张磊突然拍了桌子:“谁来纠错?如果有人恶意投诉怎么办?我们的服务器根本扛不住海量的审核压力!”
“那就让Ai自己学会纠错。”一直没说话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赵教授开口了,“在算法里植入伦理模块,当检测到可能存在事实偏差的内容时,自动触发多方信源验证机制。就像给Ai装上道德指南针。”
林舟想起母亲床头的指南针摆件,那是她年轻时去南极科考带回来的,无论怎么转动,指针永远指向南方。或许,算法也需要这样一个不变的参照。
最终通过的准则里,有几条格外醒目:
1. 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所有信息来源的具体链接
2. 争议性事件报道需包含至少三个对立立场的信源
3. 禁止使用“标题党”词汇,算法需自动过滤煽动性表述
4. 建立公开的纠错平台,任何用户可提交事实核查申请
走出会议室时,林舟看到张磊在走廊里打电话,语气疲惫:“通知技术部,明天开始调整算法……对,按准则来,先停掉所有医疗类新闻的自动生成。”
三、纠错的代价
《算法新闻伦理准则》实施的第一个月,整个行业陷入了混乱。速报Ai的日活用户下降了40%,因为那些平淡的标题再也吸引不了眼球。另一家Ai新闻平台“真知”因为没能及时标注信息来源,被处以200万元罚款。
林舟负责跟进纠错平台的运行情况。他发现最棘手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的复杂。有企业故意用小号投诉竞争对手的正面报道,也有粉丝为了维护偶像,集体举报所有负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