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集:《智能假肢的伦理技术边界》(第2页)
“飞鱼三代的液压系统能提供20%的额外推力。”苏芮展示着技术分析报告,“这已经超出了‘辅助’的范畴,属于‘增强’。”
林墨的教练张诚站起来反驳:“残奥选手使用假肢本身就是对身体功能的补偿,难道要让他们用和健全人一样的标准比赛吗?”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当提到有人建议禁止所有智能假肢时,林墨突然开口:“我见过没有腿的孩子用木板当假肢练习走路。如果技术能让他们站得更稳,为什么要剥夺这种权利?”他的声音不高,却让会议室里的嘈杂瞬间安静下来。
最终,审查小组没有禁赛林墨,而是决定制定《智能假肢伦理边界》。苏芮在起草会上拍了桌子:“必须明确两条红线:第一,性能不能超过同级别人类肢体的平均水平;第二,禁止任何主动发力或预判功能。”
“这会扼杀技术进步。”有工程师反对,“现在的假肢已经能通过肌电信号控制,离自主学习只有一步之遥。”
“体育的本质是人的对抗,不是机器的比拼。”苏芮指着墙上的奥运五环,“如果允许假肢比真腿更强,那以后的比赛就是科技公司的军备竞赛。”
规则出台那天,林墨正在训练馆调试假肢。当张诚把文件递给她时,他正在用扳手拆卸足底的传感器。
“所有主动发力模块都要拆除,”张诚的声音有些沙哑,“还要安装限制器,把步频锁在每秒4.5步以内。”
林墨的手指停在扳手的凹槽里。他想起上周和陈峰一起训练时,对方看着他的假肢说:“其实我也想试试跑得快的感觉。”那时陈峰的额头上还沾着汗水,普通假肢的连接处磨出了红痕。
“知道了。”林墨低下头,继续拧动扳手。金属零件落地的声音在空旷的训练馆里格外清晰。
三、认证前夜
“技术公平认证”制度实施后的第一个残奥周期,训练馆里多了很多带着仪器的工作人员。他们给每个假肢选手的装备贴上传感器,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各种数据:步频、蹬地力、关节活动角度……
陈峰是第一个通过认证的选手。他的普通假肢被检测出所有参数都低于健全人平均水平,工作人员在他的认证卡上盖了章:“你可以直接参赛。”
林墨的认证过程却异常艰难。工程师拆除了飞鱼三代的液压增强模块,但检测显示,即使在被动模式下,他的步速依然超过了限制标准。
“你的发力方式已经适应了假肢的节奏。”检测人员解释,“就像用惯了弹簧鞋,突然换普通鞋也能跳得更高。”
张诚建议他换成基础款假肢,但林墨摇了摇头。他还记得第一次穿上飞鱼三代时,那种重新获得平衡的感觉——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浮木。
接下来的两个月,林墨开始了痛苦的调整。他故意放慢步频,甚至在训练时绑上沙袋。残肢与假肢接触的地方磨出了水泡,结痂后又被磨破,消毒水的味道总跟着他。
有天晚上,陈峰在理疗室碰到他。林墨正对着镜子给自己的残肢涂药膏,灯光照在他腿上的疤痕,像一条条扭曲的蚯蚓。
“其实我以前恨过你。”陈峰突然说,“觉得你抢了本该属于我们这些‘纯残疾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