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68集:《全球疫苗分配的伦理优先级模型》

蓝星公约

消毒水的气味像一层无形的薄膜,裹着陈砚的白大褂下摆。他盯着培养皿里那抹淡蓝色的液体,指尖在操作台边缘轻轻敲击。三个月零七天,当v-7型毒株的复制链在电子显微镜下彻底断裂时,实验室的应急灯恰好闪烁了三下——像是某种来自命运的暗号。

“陈博士,冷冻库温度稳定在-86c。”助手小林的声音带着哭腔,护目镜后的眼睛红得像熟透的樱桃,“第一批成品,够三千人份。”

陈砚摘下手套,指腹在培养皿边缘摩挲。玻璃的冰凉透过指尖蔓延上来,让他想起三年前在刚果盆地看到的那些孩子。他们的手掌像脱水的树叶,攥着联合国分发的消毒棉片,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那时他就知道,病毒从不在乎国界,可疫苗会。

走廊里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安全门的气压阀发出嘶鸣,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艾伦·贝克的身影出现在缓冲区,他的定制西装皱得像团揉过的纸,领带歪斜地挂在脖子上。

“三十七个国家的总理联名发了照会。”贝克把平板电脑拍在消毒台上,屏幕上跳动的红色数字刺得人眼睛疼,“北美联盟要求优先供应,理由是‘研发投入占比38%’。”

陈砚的目光落在屏幕角落的新闻推送:巴西雨林区的原住民部落已出现群体性感染,死亡率高达71%。他想起部落里那个叫卡瓦的萨满,曾用沾着树脂的手指在他手背上画过防疫符号,那时他们还不知道,真正的护身符需要冷链运输和双盲试验。

“召集伦理委员会。”陈砚按下操作台侧面的红色按钮,实验室的通风系统瞬间提速,“现在。”

圆形会议桌旁的十二把椅子很快坐满了人。来自印度的公共卫生专家玛丽卡博士把纱丽下摆掖进椅垫,她带来的资料袋上还沾着德里街头的黄土;俄罗斯免疫学家伊万诺夫的保温杯里飘出伏特加的味道,他说这样能保持头脑清醒;还有尼日利亚的法学教授奥巴桑乔,他的笔记本封面上用烫金字体印着《世界人权宣言》第25条。

“北美联盟的律师团队提出‘专利追溯权’。”奥巴桑乔推了推玳瑁眼镜,镜片反射着投影仪的蓝光,“他们认为每支疫苗应提取12%的专利费,否则拒绝技术共享。”

玛丽卡突然拍了桌子,银镯子在桌面上撞出刺耳的声响:“上周新德里的贫民窟,有母亲用母乳喂养已经出现症状的孩子——她们别无选择。这时候谈专利费?”

陈砚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全球疫情热力图。红色的疫区像不断扩散的墨渍,在非洲大陆连成一片。他想起在拉各斯医院看到的场景:医生们用垃圾袋当防护服,呼吸机的警报声像永不停歇的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