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72集:《Ai作曲的伦理版权界定》(第3页)
“当风格模仿指向特定个体时,就不再是学习,而是替代。”她在镜头前举起两份乐谱,阳光透过纸张,让重叠的音符像蝴蝶翅膀般颤动,“我们保护的不是风格本身,是创作者继续探索风格的权利。”
框架通过那天,林砚独自去了周野的工作室。老旧的调音台旁,周野正在修改新歌,屏幕上跳动的波形里,藏着几个刻意偏离Ai常见组合的音符。“这是故意的?”林砚笑着问。
“算是吧。”周野挠挠头,吉他弦在指尖弹出一串泛音,“现在写歌时总会想,哪些东西是机器学不会的。比如这个滑音,我试了一百次才找到感觉,Ai大概一秒钟就能算出最优解,但它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慢半拍。”
窗外的阳光刚好落在谱架上,把“Ai辅助创作”的标注照得格外清晰。林砚想起框架里最被争议的一条:所有Ai参与的作品,必须在开头注明人类创作者与Ai的分工比例。当时有人嘲笑这是“给灵感贴价签”,但此刻她看着周野眼里的光,突然明白这不是标价,是确权——确认那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犹豫、坚持和热爱,同样值得被尊重。
深夜的实验室里,林砚给缪斯输入了新的指令。屏幕上,代码流成瀑布,最终生成一段简单的旋律。她在日志里写下:“今天,它学会了在作品开头留下一个空拍。不是算法错误,是给人类听众的提醒:接下来的音乐里,有一部分来自代码,还有一部分,来自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那些不确定。”
走廊尽头的咖啡机发出咕嘟声,像在为这段新的旋律伴奏。林砚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知道这场关于版权的战争远未结束,但至少从今天起,代码里开始有了休止符,留给人类的灵感喘息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