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72集:《Ai作曲的伦理版权界定》(第2页)

她的提议在争议中艰难推进。技术派认为应当保护Ai生成内容,否则会扼杀创新;创作者坚持必须划定红线,否则人类的灵感将无立足之地。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深夜的会议室,某唱片公司的代表拍着桌子吼道:“如果Ai作品进入公共领域,谁还会投资研发?”

“那如果放任模仿,谁还会提笔创作?”林砚的声音不大,却让喧闹的房间瞬间安静,“上周,我的导师把他的手稿锁进了保险箱。这位写了四十年交响乐的老人说,他怕自己的旋律变成Ai的饲料。”

框架的初稿在无数次争吵中成形。林砚带着团队逐字逐句打磨条款时,总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样子。那位老钢琴教师躺在病床上,手指还在被单上弹奏肖邦的夜曲,“音符是有灵魂的,”他气若游丝却眼神明亮,“你能教会机器排列组合,却教不会它为什么流泪。”

《Ai作曲伦理版权框架》的核心条款在听证会上引发轩然大波。当林砚念出“人类未参与核心创作的Ai作品进入公共领域”时,台下的相机快门声像密集的鼓点。有人当场站起来质疑:“如何界定‘核心创作’?难道要给灵感称重吗?”

她早有准备,调出了周野案件的重构演示。屏幕上,Ai将周野demo里的三个核心音符拆解、重组,像玩积木般生成新旋律。“看这里,”林砚指向时间轴,“人类输入的动机是种子,Ai的编排是土壤和阳光。没有种子,再好的土壤也长不出特定的花。”

但真正的硬仗在细则部分。禁止Ai模仿特定作曲家风格的条款,遭到了某Ai音乐公司的强烈反对。他们开发的“大师系统”能完美复刻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风格,市场反响极好。“风格是公共财富,凭什么不让学习?”公司Ceo在电视辩论里咄咄逼人。

林砚的回应是一场公开实验。她让Ai分别模仿巴赫和一位在世作曲家的风格创作,然后请音乐学者盲听。结果显示,人们能轻易分辨Ai模仿的巴赫——那是历史沉淀的风格模板,而模仿在世作曲家的作品,却让人产生“原创者自己写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