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新朝民情
开皇三年的初秋、新筑的大兴城就迎来了久违的凉爽,初秋的晨光便像一层薄纱,轻轻笼住巍峨的皇城。宫墙之上,琉璃瓦在曦光里泛着温润的金辉,可御书房内杨国奇,却没半分赏景的心思。他指尖捏着李德林与高颎联名递上的奏报,纸上\"新朝繁荣,民安乐业\"的字样墨迹未干,可他眉头却锁得更紧——还有七日,他便要离开这片亲手擘画的土地,若不亲眼见一见这\"繁荣\"究竟是真是假,他这颗心始终落不踏实。
\"陛下,辰时已过,可要传早膳?\"殿外传来内侍轻细的嗓音,却被杨国奇抬手打断。他转身看向立在阶下的李渊,这位牵牛备身今日依旧着一身玄色劲装,腰佩短刀,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藏着几分沉稳的锐气。\"叔德,\"杨国奇声音压得低,\"今日不必拘着宫规,你带两名心腹侍卫,换身布衣,随朕出皇城走走。\"
李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躬身应道:\"臣遵旨。\"不多时,四人已换了寻常百姓的装束——杨国奇穿一件月白粗布长衫,腰间系着素色布带,若不是那双眼睛里藏着久居上位的沉稳,瞧着便像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人;李渊与侍卫则着青布短打,裤脚扎进布鞋,手里还提了个装着干粮的布囊,乍一看与走街串巷的商贩没两样。
皇城角门的守卫见是李渊带人,又得了提前吩咐,只略一查验便放了行。刚踏出城门,一股鲜活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不同于宫中的肃穆规整,街上的青石板路还沾着晨露,两旁的店铺已陆续卸下门板,木质门轴\"吱呀\"作响,像是在唱一首晨起的歌。卖早点的摊子前,蒸笼冒着白汽,摊主扯开嗓子吆喝:\"刚蒸好的粟米糕!热乎的!一文钱两个!\"穿粗布衣裳的百姓排着队,手里攥着铜钱,脸上满是期待;挑着担子的货郎摇着拨浪鼓,\"咚咚\"的声响里,担子里的针头线脑、糖人泥偶晃得人眼晕。
\"陛下,前面便是曲江池了,\"李渊侧过身,低声提醒,\"去年督建此处水利时,这里的商铺廖廖无几,如今倒热闹起来了。\"杨国奇点点头,顺着人流往前走,越靠近曲江池,景象便越繁盛。池边的堤岸上,店铺一间挨着一间,招牌看得人眼花缭乱——\"胡商锦缎铺\"的门帘绣着缠枝莲,里面挂着五颜六色的丝绸;\"江南茶社\"的伙计正提着铜壶,给靠窗的客人添茶,茶香混着荷叶的清香飘得老远;还有几家卖胡食的摊子,摊主是高鼻深目的胡人,正用生硬的汉话喊着:\"胡饼!夹肉的胡饼!\"
杨国奇驻足在一个卖泥人的小摊前,摊主是个须发皆白的老汉,手里捏着个小泥人,不过片刻,一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便成型了。\"老伯,这泥人怎么卖?\"杨国奇弯腰问道。老汉抬头瞧了他一眼,笑着说:\"客官眼光好!这泥人两文钱一个,要是想要个带花样的,三文钱,老汉给你捏个骑竹马的!\"
\"那便来两个,一个胖娃娃,一个骑竹马的。\"杨国奇递过铜钱,接过泥人时,指尖触到老汉粗糙的掌心——那掌心里满是老茧,却透着实在的温度。\"老伯,瞧您这生意不错,日子过得还好?\"老汉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好!好得很!搁以前,这曲江池边荒得能跑兔子,哪有现在的光景?自从新都城建好,俺这泥人摊每天能卖几十个,够俺老两口吃饭,还能攒点儿钱供孙子读书!\"
听着老汉的话,杨国奇嘴角不自觉地弯起,转头看向李渊:\"叔德--、去年你帮助你吕媛姑姑在此售卖期房,如今众商铺云集于此、你和你吕媛姑姑倒该记上一功。\"
李渊连忙躬身----\"陛下谬赞!这都是陛下推行新政、安抚百姓之功,臣不过是借势行事,不敢居功。\"见他不骄不躁,始终保持着谦逊,杨国奇心里更添了几分满意——陇中地处边境,近来常有突厥袭扰,正需要李渊这样沉稳有勇的人去历练,等此次微服回去,便拟旨让他去陇中任刺史,也算是给了他一个施展抱负的机会。
离开曲江池,四人便往居民区走去。这里的巷子比街市窄些,却更显烟火气。青石板路两旁,是一户户带着小院的民宅,院墙不高,能看见院里晒着的粗布衣裳,有的院子里还种着石榴树,枝头挂着小小的花苞;巷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老头摆着棋盘对弈,棋子落在木棋盘上\"啪啪\"响,旁边围着看热闹的人,时不时插嘴喊一句\"走这步--!走这步--!\";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追着一只花蝴蝶跑,笑声像银铃似的,洒了一路。
\"陛下,您瞧这百姓的日子,倒真像奏报里说的,安稳得很。\"侍卫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几分惊喜。杨国奇没说话,只是缓缓点头,目光扫过巷子里的每一处景象——他要的从不是纸上的\"繁荣\",而是这巷子里真实的笑声、院里晒着的衣裳、棋盘旁的争执,这些才是一个王朝真正的根基。
就在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从对面的院门里走出来。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袖口磨出了毛边,可衣裳却浆洗得干干净净;怀里抱着个一岁左右的男娃,娃穿着虎头鞋,手里攥着个红糖人,嘴角还沾着糖渣。妇人面色红润,眼神亮堂,走得正急,抬头瞧见杨国奇时,脚步突然顿住,怀里的娃差点滑下来,她赶紧用胳膊护住,眼睛越睁越大,像是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