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法擢贤(第2页)
苏威则补充道:“陛下,此法推行,还需安抚世家。如今关中世家虽收敛了气焰,但仍有隐田逃税者,若将‘均田不得违’写入大法,需派官彻底清查田亩,同时许世家子弟入仕,以安其心,免得他们暗中阻挠。”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便将定法的细节梳理清楚。杨国奇看着眼前的三人,心中颇感欣慰——李德林善谋典章,高颎善抓执行,苏威善顾民生,这三人便是他稳固江山的左膀右臂。待三人说完,他才缓缓道:“诸位的提议,正合我意。此事便交由三位负责,李德林主笔修订典章,高颎统筹监督之制,苏威协调世家与民生,务必在今年冬学前完成,颁行天下。”
李德林、高颎、苏威三人同时起身,躬身行礼,语气无比郑重。李德林声音微颤:“臣必以毕生所学,定此大法,不辱陛下所托!”高颎则斩钉截铁:“臣若见有违此法者,纵使是皇亲国戚,亦必弹劾到底!”苏威也拱手道:“臣定当安抚百姓、调和各方,让大法落地生根。臣等愿以自己的政治生命,扞卫这些典章制度!”
杨国奇看着三人坚毅的神色,轻轻点头——定法之事,算是尘埃落定。他话锋一转,忽然提起另一个名字:“诸位,今日还有一事相商——朕欲擢升李渊为陇东刺史,让其去陇东历练一番,诸位以为如何?”
这话一出,三人都愣住了。苏威率先露出不解之色:“陛下,李渊虽为唐国公之后,可如今不过是千牛备身,从六品官,骤然擢升为正四品刺史,恐朝野非议啊?再说陇东毗邻突厥,边境不稳,李渊年轻,怕是难以胜任……”
高颎也皱起眉,他对李渊略有耳闻,只知其是北周八柱国李虎之孙,却从未见其有过突出功绩:“陛下,陇东乃西北重镇,需得有勇有谋、熟悉边事者镇守,李渊……臣未曾听闻他有领兵或治政之才。”
李德林虽未说话,却也微微摇头——他掌官员考核,李渊的考课记录上,只有“谨守职责”四字,并无亮眼之处,如此提拔,确实不合常理。
杨国奇早料到三人会有此反应,他端起御座旁的茶杯,浅啜一口,缓缓道:“诸位莫急,李渊虽职位不高,却有三大政绩,是诸位未曾留意的。”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三人,缓缓道:“第一桩,去年营建新都大兴城,朝廷缺钱,济东郡主吕媛手中有曲江池畔的旺铺期房,却不知如何售卖。是李渊亲自下场,导演出了个‘期房预售’的法子——将旺铺分为三批,先付三成定金便可预订,承诺今年秋前完工,还附带园林、漕运配套。结果不过一月,五十间旺铺便售罄,筹得三百万贯铜钱,解了新都营建的燃眉之急。”
这话让三人都愣住了。苏威最先反应过来,眼中满是惊讶:“‘期房预售’?此法倒是新奇!曲江池乃繁华之地,旺铺虽好,可百姓多怕交付无期,李渊竟能让富商愿意先付定金,倒是有些本事。”高颎也点头,他去年主管新都营建,深知当时缺钱的窘迫,若不是那三百万贯铜钱,工期至少要延后半年,百姓徭役也得增加——这李渊,竟在后勤上立了大功。
杨国奇继续道:“第二桩,前年我欲派使者出使陈国,名为议和、实为刺探其军备、粮储情况。当时朝臣推荐的使者全是陈国熟知的老臣,陈国对这些人早有预案。是李渊指出我等的决策缺陷。派柳裘出使陈国。结果,柳裘出使陈国,不仅摸清了陈国朝堂形势,还获得了向陈国派遣密探的机会、为了解陈国边防布局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我们日后应对陈国,至关重要。”
李德林听到“柳裘”二字,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柳裘如今已升为内史省主簿,确实是个有才干的人,却没人知道是李渊举荐的。他抚着胡须,喃喃道:“能识人至此,可见李渊有知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