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哥 作品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法擢贤(第3页)

“第三桩,便是今年春,韩擒虎、贺若弼率军征讨陈国的边境叛军,那叛军有十万之众,盘踞在庐江一带,粮草充足。当时前线粮草转运困难,是李渊主动请缨,负责庐州漕运。他改了以往‘分段转运’的法子,直接派船从淮水入长江,避开叛军眼线,将粮草直接送到韩擒虎军中。不仅如此,他还派斥候摸清了叛军的粮草囤积地,密报给贺若弼,贺若弼才得以夜袭粮营,断了叛军后路,最终消灭了这十万精锐。”

这话一出,高颎猛地坐直了身体。他是这场战役的统筹者,深知庐江之战的艰难——十万叛军若不能速灭,恐引发陈国大规模反扑,李渊的漕运与情报,竟是此战获胜的关键!他看向杨国奇,语气中已没了疑惑,只剩赞叹:“陛下竟知此事!李渊此举,不仅保障了后勤,还助前线破敌,确实是有功之臣!”

李德林与苏威也彻底明白了。李德林拱手道:“李渊有经世之才,既能筹钱、识人,又能助战,任陇东刺史,既能镇边,又能历练,是个好安排。”苏威也点头:“陇东毗邻突厥,需得有人能协调军民、筹措粮草,李渊在漕运、筹款上有经验,正好能派上用场。陛下知人善任,臣等佩服。”

见三人都已认可,杨国奇心中放下一块石头。他之所以提拔李渊,不仅是因为这三大政绩,更因为他知道,这位未来的大唐开国皇帝,此刻虽年轻,却已有了雄才大略——将他派到陇东,既能利用他的才干镇守边疆,也能让他远离关中的政治漩涡,避免过早卷入世家争斗,也算是一举两得。

议事结束后,三人躬身告退。李德林走出大兴殿时,还在思索着“定国大法”的条文;高颎则快步走向尚书省,准备安排“监法御史”的人选;苏威则放缓脚步,望着殿外飘落的梧桐叶,心中想着要如何向百姓解释新的大法——他们都知道,今日这场议事,将改变大隋的未来。

而此时的大兴殿内,杨国奇独自坐在御座上,望着窗外的秋阳。他抬手摸了摸龙袍上的日月星辰纹,心中感慨万千——穿越三年,他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改变历史的人。定大法,是为了让百姓长治久安;擢李渊,是为了让大隋多一个能臣。至于未来会如何,他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走好每一步。

两日后,朝廷颁下两道诏令:一是修订《开皇律》,将均田、轻徭、吏治列为“国本三律”,明定后世不得更改;二是擢升千牛备身李渊为陇东刺史,即刻赴任。

消息传到李渊府中时,李渊正在书房整理兵法。他今年不足二十岁,身形挺拔,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接到诏令的那一刻,他先是愣住,随即眼中闪过激动与感激——他知道,自己这一年多来的努力,终于被陛下看在了眼里。他快步走到院中,望着皇宫的方向,深深躬身行礼:“臣李渊,定不负陛下所托!”

当晚,杨国奇赏赐李渊与自己一同汤浴。他不为别的,就为后世史书上写的“高祖身上多附乳,状如北斗七星”帝王之象的记载,他倒要亲自见识一下,看看是否属实。结果令人失望,他只看到了李渊那一身坚实的肌肉块子和那远超常人的男人本钱。

唉----,看来史书也他娘的造假呀!

这一日,阳光正好,洒在李渊的身上。这位未来的大唐帝国缔造者,踩着初秋的落叶,踏上了前往陇东的路途,正式步入了大隋的政坛。而在大兴城的皇宫里,杨国奇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嘴角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杨坚,你老小子来吧!老子虽然要走了,但给你埋了两颗雷,我倒要看看你老小子怎么接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