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老专家
小南庄的茶室内,茶香氤氲,氤氲的白色水汽模糊了窗棱外的疏影。林振邦端坐主位,秦风与陈立分坐两侧,神情恭敬而专注。主宾位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捧着紫砂壶细品,正是林振邦专程引荐的重量级人物——省农业大学退休教授,我国设施农业与光环境调控领域的泰斗级专家,梁思远。
梁老鹤发童颜,虽然年逾七旬,双目却炯炯有神,带着一种穿透现象的睿智。他放下紫砂壶,目光扫过秦风和陈立,开门见山,声音洪亮中带着些许沙哑的磁性:
“振邦跟我说了你们云峡区那个农光互补,长河一期。构想不错,把光伏板和庄稼往一起摆,解决能源缺口的同时不耽误种地,思路对头!特别是你们搞的板下种植数据监测体系,有根基,方向摸准了。”
他话锋一转,单刀直入:“但一期也就开了个头!透光率达标,只是保证了最低限度的光强够用,种些喜阴的东西还行。真正要提质增效,要搞高附加值的,让土地生出更多金子来,老一套肯定玩不转!”
他伸出两根手指,如手术刀般精准切入:“两个核心瓶颈,你们突破没有?”
秦风和陈立身体微微前倾。
“第一,‘光质’的问题!”梁教授指着窗外,“自然光是个大拼盘,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波段)都有!不同的庄稼,胃口不一样!水稻、小麦爱‘吃饱’红光蓝光,大豆、中药材可能更稀罕‘吃好’某些特殊波段的光!你们现用的那个双玻组件,透光率是上去了,可透过去的是啥光?是大拼盘被打碎搅匀之后的‘大锅饭’!庄稼只能囫囵吞,效率能高到哪去?”
陈立眼神一亮:“梁老的意思是,我们得想办法调控透过的光谱?让光伏板透过去的‘光餐’,能按庄稼的口味定制,像营养师配餐那样?”
“对头!”梁老赞许地点头,“得在组件上下功夫,要么镀膜,要么搞叠层,精准筛选过路的光谱!这事,光指望卖板子的企业不行,他们懂板不懂苗!得农科和光电材料联手搞!”
“第二,微环境调控!”梁老的手指敲了敲桌子,“板子底下,风吹不进,雨淋不均,容易闷着!温湿度、水气循环,都跟露天地不一样!靠农民的经验瞎蒙、或者套用普通大棚那套,迟早出岔子!”他语气加重,“要精准,得靠模型!靠物联网!靠智能传感!监测板子下面每一块小气候,跟天上卫星联动,跟农科院的气象模型结合,形成闭环智能调控!板子什么时候角度该微调一下透透气?滴灌什么时候启动、滴多少毫升?都得靠模型算出来!得靠机器自动执行!靠人工盯,累死也盯不过来!”
秦风听得心潮澎湃,这正是困扰他许久、寻求再突破的技术壁垒!他深吸一口气,诚恳道:“梁老分析得太透彻了!长河二期要引领新模式,这两点不突破,就只能在低附加值层面打转。我们迫切需要一个能统筹农科、光电、智能控制、系统集成各领域资源的战略级技术大脑,来为我们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