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老专家(第3页)
“梁老!”秦风快步上前,“您怎么自己先摸上了?”
梁老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爽朗一笑:“纸上谈兵害死人!种庄稼的事,心里没点盘算就想下笔,画出来的都是歪脖子树!”
他指着眼前看似平整的地块,语重心长地对周围一圈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说:
“你们看,这块地方向是缓坡向阳,东高西低!日照累积量从东往西递减接近8%!板下温湿度随着板间距由密变疏会形成梯度变化!这种微地形,在卫星图上看就是一条平滑的曲线!可落到地面具体怎么打桩?桩多高?板间距排多大?往东边排密点,西边排疏点?这个度差多少算最优?”
他目光扫过几位面现思索的农科院专家:“老李,你们试验田最头疼的就是同品种、不同位置作物长势差异不好解释吧?根子就在这种微小环境的非均匀分布被忽视了!”
他又转向几位年轻的材料专家:“小伙子,你们实验室调出来的新组件,光谱指标好看得很,放到均匀环境里测试没问题,可一到这种有梯度的实地,板下光环境变了样,作物接受的有效光照还是不是你们设计的那样?测过没有?”
一席话,说得在场所有人都若有所思,表情认真起来。梁老拿起脚边一个土疙瘩掂了掂:“模型是指导,但模型也需要大地这个最忠实的老师来验证、校准、修正!长河二期这块‘试验田’,从今天起,就不再只是一块等着打桩盖板的空地,它是我们未来智能化农业综合体的‘活模型’,每一寸土地都要吃透,每一个参数都要从泥土里抠出来!”
秦风看着这位满头银发却如老农般匍匐于土地之上的学者,看着他在寒风微尘中指点江山的背影,胸腔里涌动着滚烫的敬重与感动。这不是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学术权威,这是一位真正将智慧和学问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用脚步丈量科技与产业融合路径的探路者!这“薪火”,接过来了!
远处,几台测绘无人机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在梁老的指挥下缓缓升空,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地形和原始小气候本底数据采集。这细微的声响,如同春日冰河开裂的第一声脆响,预示着长河二期这一场融合了前沿科技与大地的宏大实验,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