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流动的公平线

云峡区教育局顶楼的数据中心,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低气压。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再是令人振奋的“云课堂”接入率曲线,而是被一张色彩鲜明、却令人心惊肉跳的热力图所取代。 图表的标题触目惊心:《全区“多校划片”首次家长志愿填报意向分布热力图》。

图上,代表不同学区的色块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呈现出剧烈而扭曲的涟漪:

以实验小学、实验初中为核心的“中心学区”,志愿填报人数爆满,意向率高达187%!颜色深红如血,代表着远超承载能力的狂热拥挤!

与之形成惨烈对比的,是几个位于城郊结合部或老工业区改造带的“边缘学区”——长河镇中心小学、红旗路小学、东风中学等。它们的色块呈现出冰冷的蓝绿色,志愿填报意向率低得可怜,普遍不足50%!尤其是红旗路小学,意向率仅为42.3%,如同一块被遗忘的寒冰!

更令人揪心的是,在中心学区与边缘学区之间,那些原本定位为“均衡过渡”的中间地带学校,志愿填报率也普遍偏低,徘徊在60%-70%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塌陷”趋势。

“洼地效应!”教育局局长张明远站在屏幕前,脸色铁青,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焦虑和一丝难以置信,“我们预判了中心学区的过热,也考虑了部分家长的观望,但没想到……洼地会塌陷得这么深!这么快!”

他指着红旗路小学那片刺眼的蓝色:“秦书记,您看!按照划片方案,红旗路小学原本应接收学区内近600名适龄儿童。但现在,填报该校为第一志愿的家长,只有254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学区内家长,宁愿冒着被‘摇号’到更远、甚至条件更差学校的风险,也坚决不肯把孩子送进这所家门口的学校!”

数据如同冰冷的铁锤,砸在每个人的心上。这已不是简单的“择校”问题,而是对一所学校、乃至整个学区未来的彻底否定!这种集体性的“用脚投票”,比任何抗议标语都更具杀伤力!

这股恐慌与不满的情绪,如同溃堤的洪水,迅速从冰冷的数字蔓延到火热的现实。

红旗路小学门口,成了风暴的中心。

清晨,本该是孩子们欢快入校的时刻,此刻却被黑压压的人群和刺耳的喇叭声取代。数百名家长聚集在校门外,他们不再是送孩子上学的父母,而是焦虑与愤怒的代言人。人群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神情憔悴的中年夫妇,也有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他们高举着临时手写的标语牌:

“拒绝洼地!还我公平!”

“红旗路不是垃圾站!我们的孩子不是试验品!”

“强烈要求重新划片!保障就近入学质量!”

“教育局不作为!坑害老百姓!”

……

愤怒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有人拿着扩音喇叭声嘶力竭地控诉:“我们买不起天价学区房,就活该把孩子送进‘洼地’学校吗?!”“别的学校名师轮岗,我们这里呢?老师都人心惶惶想调走!”“硬件差!师资弱!凭什么让我们孩子当牺牲品?!”

更有情绪激动的家长试图冲击校门,被紧急调来的民警和学校保安死死拦住,场面一度混乱。孩子们的读书声被淹没在愤怒的抗议声中,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从教室窗户惊恐地向外张望。

舆情监测中心的警报灯疯狂闪烁。胡文彬盯着屏幕上“洼地效应”、“红旗路小学”、“教育不公”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和负面评论的爆炸式增长,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足以将之前“阳光入学”行动积累的公信力烧得面目全非!

区委小会议室,紧急会议的气氛如同绷紧的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