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定(第2页)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变得异常锐利:
“这些,是云峡的伤疤,更是我们付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它们清晰地勾勒出改革的风险边界!”
“风险边界一:速度与稳定的失衡。 破旧需要雷霆手段,但立新需要绣花功夫。快刀斩乱麻的同时,必须同步构建承接震荡的‘安全网’和‘缓冲带’。”
“风险边界二: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差的鸿沟。 再好的蓝图,也需要基层干部的理解力、执行力和群众的接受度来支撑。忽视基层实际和群众心理预期,改革就会遭遇‘软抵抗’甚至‘硬反弹’。”
“风险边界三:单一突进与系统协同的脱节。 教育、产业、民生、治理……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缺乏系统思维和协同机制,单项突进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风险边界四:科技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割裂。 智慧平台、数据模型是利器,但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沟通、心贴心的理解和人对人的温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活得更好,而不是成为数据的奴隶。”
秦风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个“风险边界”都如同重锤敲在与会者的心上。他毫不避讳地展示伤疤,坦诚问题,这种近乎“自曝家丑”的勇气,让会场陷入一片寂静。许多原本带着挑剔目光的人,眼神中多了一丝凝重和思考。
“因此,”秦风总结道,“深化推广‘云峡经验’,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它必须基于对本地实际的深刻洞察,必须构建起动态、精准、多层次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我们正在探索的‘动态调节模型’(教育)、‘产业断链预警与应急吸纳机制’(就业)、‘心理护航精准干预体系’(干部)、‘舆情引导与矛盾化解联动平台’(治理),就是试图为改革装上‘刹车’和‘导航’的初步尝试。”
秦风的发言结束,会场陷入短暂的沉寂,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中,有赞赏其坦诚,有钦佩其担当,也有对其观点的认同。
然而,争议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秦书记的坦诚令人敬佩!”清江市市长率先发言,语气却带着明显的质疑,“但恕我直言,云峡的‘风险边界’恰恰说明,这种高强度的、多领域并进的改革模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裆!我们清江经济底子薄,社会稳定压力大,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推广?我看还是谨慎观望为好!”
“我同意王市长的观点!”另一位来自传统工业重镇的书记接口,“改革要因地制宜!云峡有省里支持,有特殊背景(他隐晦地看了一眼林振邦的方向),可以大刀阔斧。我们这种老工业基地,历史包袱重,下岗职工多,首要任务是‘稳’!贸然学云峡,搞不好就是引火烧身!”
“我倒觉得云峡的方向是对的!”一位相对年轻的县长反驳,“不破不立!我们县就是太‘稳’了,结果问题越积越多!关键不是学不学,而是怎么学!秦书记提出的风险防控机制很有价值,但需要省里层面出台更具体的指导细则和资源支持!”
“细则?资源?”一位学者推了推眼镜,“改革本身就是探索!等省里把所有细则都定好,黄花菜都凉了!关键是要有担当!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云峡的探索,最大的价值就是证明了,只要方向对,有担当,风险是可以管控的!”
“管控?说得轻巧!”清江市长提高了声音,“教师轮岗搞得好是好事,搞不好就是人心涣散!产业升级是好,可那些被淘汰的工人怎么办?都靠政府兜底?财政吃得消吗?社会稳定还要不要?”
“就是!还有那个‘阳光监督’,听着好,搞不好就是给别有用心的人递刀子!天天盯着干部,谁还敢干事?”有人附和。
“我看是某些人自己心里有鬼,怕被监督吧?”年轻县长反唇相讥。
……
会场迅速分化成几派:保守派强调稳定第一,对推广云峡模式持强烈保留态度;激进派则呼吁大胆学习,认为风险可控;中间派则希望省里给出更明确的路径和支持。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改革的节奏、风险的边界、省里的角色以及资源的分配上。言辞越来越激烈,观点越来越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