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千里远 作品

第342章 数字背后见温度

云峡区委书记办公室,深秋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细密的光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气息。秦风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眉头微锁,目光聚焦在摊开的《全省县域改革评估体系(修订草案)》上。文件边缘布满密密麻麻的批注,红蓝交织,如同作战地图。

草案逻辑严谨,指标科学,新增的“阳光监督平台覆盖率”、“区块链溯源接入率”、“风险熔断机制响应时效”等核心指标,精准锚定了云峡深改的制度性成果,力求将其转化为可量化、可推广的评估标准。这是秦风数月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向全省输出“云峡经验”的关键一步。

然而,指尖划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公式,秦风心头却萦绕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空洞感。他眼前不断浮现出长河镇稻田里王老五捧着金灿灿稻谷、咧着嘴憨笑的脸;龙须沟改造后,张大娘在挂满红灯笼的巷口,含着泪对他挥手告别的画面;红旗路小学孩子们在“云课堂”里,对着屏幕另一端的名师,兴奋地举手回答问题时亮晶晶的眼睛;甚至高原上,刘强晕倒前,那双因缺氧而布满血丝、却依旧死死盯着青稞地的执拗眼神……

这些画面,鲜活、滚烫,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心的温度。它们是改革的血肉,是冰冷的“器”与“术”背后最真实的灵魂。但在眼前这份力求“标准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里,它们消失了。评估的,是框架的搭建,是工具的运用,却唯独缺了改革最终服务的对象——老百姓最直观、最朴素的感受。

“笃笃笃。”敲门声响起。

“进。”秦风没有抬头。

秘书李浩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书记,省委政研室发来的草案反馈意见,几位专家对新增指标的数据采集标准化和权重分配提出了疑问。”

秦风接过文件,快速扫过那些技术性的质疑,目光却停留在自己草案扉页空白处写下的那行尚未提交的、力透纸背的批注:

“核心缺失:民心温度!”

他放下文件,目光深邃地看向李浩然:“浩然,通知政研室视频会议提前半小时。另外,让胡部长(胡文彬)立刻带着‘安全云峡’平台的舆情情感分析模块数据和社区‘幸福指数’试点报告过来!”

半小时后,云峡区委视频会议室。

巨大的屏幕上,分割出省委政研室会议室的画面。几位资深专家和研究员正襟危坐。秦风坐在主位,胡文彬坐在旁边,面前的平板电脑调出“安全云峡”后台界面。

“秦书记,草案整体思路清晰,新增指标具有开创性。”屏幕那头,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谨,“但‘风险熔断响应时效’的界定标准需要细化,‘区块链溯源接入率’的统计口径需全省统一,否则横向比较缺乏公平性……”

秦风安静听着,待专家发言告一段落,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感谢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技术细节的打磨,我们全力配合。”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直视屏幕: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更核心的问题——我们评估改革成效,到底在评估什么?”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秦风身上。

他拿起笔,在面前的草案上重重一点:

“这份草案,评估的是‘工具’是否先进,‘框架’是否完美。它能衡量我们搭建了多少平台,制定了多少制度,响应了多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