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行千里远 作品

第342章 数字背后见温度(第2页)

他顿了顿,手指移向屏幕一角——胡文彬适时调出一张照片:政务服务中心里,一位老大爷在导办员帮助下办完业务后,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笑得满脸皱纹。

“但这位大爷的笑容,”秦风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他可能不懂什么是‘区块链溯源’,什么是‘风险熔断’,但他知道,现在办事不用看脸色了,不用跑断腿了!这份从心底透出来的舒坦和信任,怎么放进我们的评估体系里?”

他又指向另一张照片:红旗路小学的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奔跑,笑容灿烂。

“这些孩子的快乐,是因为知道了‘教育集团化’的指标吗?不!是因为他们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在好学校里读书,有好老师上课!这种希望和快乐,怎么量化?”

秦风放下笔,目光扫过屏幕内外:

“改革的温度,不在报表的数字里,而在百姓的脸上,在群众的心里!”

“我提议,在评估体系中,增设一项核心指标——‘群众表情指数’!”

屏幕内外,一片愕然!

“群众表情指数?”老专家眉头紧锁,“秦书记,这……这如何量化?如何评估?太主观了吧?改革评估需要的是客观、可衡量的数据!”

“是啊!‘表情’怎么变成数据?难道靠人脸识别打分?这不现实啊!”

“情绪波动太大,影响因素太多,根本无法标准化!”

质疑声此起彼伏。在严谨的数据派专家眼中,“表情指数”如同天方夜谭。

秦风神色不变,示意胡文彬操作平板。

“各位专家,请看!”胡文彬将“安全云峡”平台界面投射到大屏幕,“‘群众表情’看似主观,但并非不可捕捉!它分散在无数真实的触点中!”

他手指快速滑动,一个个数据源被点亮:

“阳光监督”平台: 群众对事项办理的满意度评价(五星打分)、点赞数、留言情感分析(Ai识别积极\/消极情绪)。

政务服务中心\/信访大厅: 服务评价器(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实时数据。

社区App\/网格员系统: “幸福指数”居民自评、活动参与热度、网格日志中记录的居民情绪关键词(如“高兴”、“感谢”、“担忧”、“愤怒”)。

“共享育儿帮帮团”等社群: 活动照片、视频中参与者笑容的Ai识别率、互动评论的情感倾向。

热线: 投诉类工单占比下降率、表扬类工单上升率。

“这些,都是‘表情’的碎片化呈现!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秦风的声音充满力量,“‘群众表情指数’,不是拍脑袋的感性判断,而是基于海量真实反馈的量化分析!”

“我们可以设定核心维度:”

“便利感”: 办事流程简化、服务效率提升带来的轻松表情(数据源:政务评价、App好评率)。

“公平感”: 对权力运行透明、资源分配公正的认可表情(数据源:阳光监督点赞、投诉下降率)。

“安全感”: 对治安环境、风险防控、应急响应的安心表情(数据源:安全感调查、网格日志“安心”关键词)。

“幸福感”: 对生活品质、环境改善、文化服务的愉悦表情(数据源:社区活动参与度、照片笑容识别率)。

“希望感”: 对发展前景、子女教育、个人成长的积极表情(数据源:创业孵化评价、教育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