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广州宝芝林与心中偶像黄飞鸿
安步当车,一路走到西关。在相对宽敞的仁安街上,宝芝林建筑群异常显眼,占据了优越的路段。它不再是小门小户,而是由两座相连但风格统一、体量可观的两层、局部三层的建筑组成,中间有小巷分隔,但整体视觉上是一个气势不凡的复合体。外墙是上乘的青砖砌筑,部分墙面刷了淡雅的灰浆,显得干净利落。 屋顶是传统的镬耳山墙(象征防火),覆盖着厚重的灰瓦。窗户大量使用满洲窗,彩色玻璃在阳光下折射出斑斓光影。底层临街面是骑楼式设计,这是当时广州(尤其是商业区)最流行的做法,为行人遮阳避雨。骑楼的立柱是石质,带有简洁的线脚。
在医馆和药局各自的大门上方,分别是拱券形和三角形山花状的门楣装饰,各自带有一些简单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线条。巨大的黑漆金字招牌“宝芝林医馆”和“宝芝林药局”采用了王月生从后世带来的字体,镶嵌在精致的西式边框内,并配有夜间照明的煤气灯。王月生力主用后世现代字体,就是气不过后世当年居然被某公司称侵犯了他们字体的版权,向自己这个个人用户发了律师函。
二楼的窗户比传统更大,部分采用西式的方框和拱券窗,装有玻璃窗扇,而非传统的木棂纸窗。在医馆和药局的重要房间,如诊室、贵宾室外,有小巧的铸铁栏杆阳台,便于通风采光,也增添了洋派气息。骑楼立柱的柱头、门框、窗框等细节处,运用了水泥预制件或石雕,模仿西式爱奥尼克的简化版的柱式和几何图案。地面铺设了进口的花阶砖马赛克和光亮的水磨石,与传统麻石地面区分开。当然,此地的进口,很多都是来自后世。
王月生信步走向宝芝林医馆。骑楼下是宽敞的入口。大门是后世趸来的玻璃木格门,方便展示内部。门侧有搪瓷的科室指示牌,如“跌打正骨”、“内科方脉”。门口立着黄飞鸿亲题的楹联。
当然,王月生知道医馆内里和隔壁药局的情况,因为都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医馆穿过大门是高大宽敞的候诊厅/正堂。地面是光洁的水磨石。最深处是黄飞鸿的主诊区,传统的中式陈设,有红木桌椅、脉枕、针灸铜人、医书典籍。墙上挂着经络图、名家字画、“医者仁心” 牌匾,以及彰显武术渊源的刀枪剑戟。
候诊区有西式的靠背长椅。诊疗室内可见新式的听诊器、血压计陈列在古色古香的桌案上。照明除了传统的灯笼,还增加了明亮的煤油挂灯。消毒药水如石炭酸的气味隐约可闻,与传统中药香并存。墙壁刷了浅色的石灰,显得更明亮卫生。后区设有独立的处置室,用于手法复位、敷药包扎。煎药房药香浓郁。还有弟子习武练功、兼跌打治疗的宽敞后院,地面是夯实的泥土。
而旁边的宝芝林药局与医馆相邻但独立开门。门面更显“商业”气息,在1900年已是相当先进的巨大的橱窗展示着珍贵药材,如装在精美的玻璃罐中的人参、鹿茸、燕窝等,以及包装好的成药,如“宝芝林跌打酒”、“通脉散”。招牌同样巨大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