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要求换宝的石碑
屏幕黑了下来,并没有展现任何石碑的镜头或者图片,反而是开始了一个无声的短片,黑白胶片画质的镜头中,象征中国古代文明的长城、都江堰、三星堆、商周青铜器、甲骨文的画面,与表现希腊史诗、罗马帝国文化的油画、雕塑、斗兽场、万圣殿、雅典卫城等的画面交错出现,偶尔还穿插着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的影视资料。随后,屏幕又是为之一暗,一行隶书缓缓出现在屏幕上,滚动着,后面跟着一行行的文字。同时,低沉、沧桑的画外音响起:
“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季秋既望
滇南商客王月生,滇之弥勒人也。忧时艰,怀远虑,谨勒石以告后世:
昔年负笈欧罗巴,乙未年,途过埃及明亚省巴纳萨村,见土人不知珍异,以古希腊罗马莎草文牍为粪壤,心甚惜之,乃倾囊购求,得数百箱。翌年(光绪廿二年,丙申)抵意大利那波里,复于古赫库兰尼姆城墟,购得火山湮埋之碳化书卷无数。此皆泰西上古遗文,湮灭千年之典籍,足可考彼邦之源流,补史乘之阙佚。
光绪廿六年夏,余挟此重宝归国。然值京津喋血,八国构衅,神州板荡,海疆不宁。烽火所及,玉石俱焚。余辗转至濠镜澳,虑此异域奇珍,或毁于兵燹,或夺于强梁,中土既无护持之力,则万不可轻示于人。遂择外岛幽邃洞窟,深埋秘藏,期以永固。
今瘗宝于此,非为私藏,实乃权宜。切望后世子孙,俟夫中华重光,国运复振,海内升平,文教昌明之日,启此秘藏。华夏瑰宝,流散异域者何止万千?今余以「他山之珍」暂存,待天朗气清之日,华夏重光,当持此卷与列强交涉:「以彼所夺,易我所失;以文明等价,换山河完整。」
期我王氏后人,持此西土瑰宝,易归中夏故珍。尤当追索近世以来,为外洋豪强巧取掠夺之吾国宝器典籍。使流散者得返故土,蒙尘者重耀光华。雪旧耻,续文脉,慰先灵,斯诚千秋之业也!
然必待国势足以庇佑文物,方可行此置换之举。若国力未逮,轻举妄动,恐明珠再投暗,宝鼎复沉渊。慎之!重之!
文明无界,护持有责。天地悠悠,此心可鉴。后世仁人志士,其勉乎哉!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 菊月 吉日 滇南 王月生 谨志”
碑文内容披露后,尽管封墙后面叠满的箱子尚未进行提取和搬动,但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文化、历史和舆论的超级风暴。
国内主流媒体的《rm日报》、ys新闻,分别以「世纪遗珍重见天日」、「一位滇商的文化家国情怀」为标题,迅速掀起报道热潮。媒体普遍将石碑与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关联——从圆明园被焚、《永乐大典》散佚,到王月生「以彼之矛还施彼身」的智慧。「这不是简单的文物收藏,而是一个近代中国商人用文明的方式,为民族尊严写下的‘战书’。」(《gm日报》评论)报道中特别强调「以文易文」的理念:「当列强用炮舰抢夺我们的文物时,王月生用同样的‘文明载体’,为后世埋下了‘平等对话’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