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住日店吃日餐
前世,日本。
下船后,王月生 雇了辆人力车。车夫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皮肤黝黑,脖子上搭着毛巾,边拉边哼小调:“横滨港,鱼米香,西洋船,日本浪……”。王月生突然发现自己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商业机会,就是座下这辆车。
王月生想到此处,不禁使劲拍了一下车扶手,倒是把车夫吓一跳,急忙一个刹车,点头哈腰地询问客人哪里不满意,王月生赶紧歉意地表示不关车夫的事,非常诚恳地道歉,却让车夫更加不知所措,索性板起脸来说“没有你的事,快些走”。车夫这才放心地继续行程。
路过吉田桥,路边横滨正金银行摊位挂牌“1港元兑0.78日元,鹰洋需扣3%火耗”。电线杆张贴 “清国留学生成城学校入学试验”告示。
这个成城学校在后世的中国名声不显,但实际上却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成城学校是一所私立学校,最初并非专门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提供预备教育,但后来逐渐承担了这一功能。在振武学校成立之前,成城学校是主要的陆军士官学校预科学校。许多早期的中国留学生通过成城学校进入陆军士官学校。
晚清和民国时期,很多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国将领都有在此留学的经历。比如护国军总司令蔡锷、民国陆军大学校长蒋百里,此时就在该校的陆军骑兵科就读。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也曾短暂就读于此。当然,北洋军阀孙传芳和他在此的老师冈村宁次,更是历史上不能避开的人物。
成城学校是日本陆军幼年学校的组成部分,属于日本陆军教育体系中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陆军下级军官。其课程以基础军事训练为主,包括射击、战术、体能等,学制较短,通常1-2年,毕业后可进入更高层次的陆军士官学校,如士官学校、振武学校深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意识到传统军事体系的落后,开始推行“新政”和“新军编练”,急需培养近代化军事人才。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入门级院校,成为清末留学生的首选目标。日本对华免签政策降低了留学门槛,成城学校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远低于欧美国家。例如,早稻田大学预科年学费仅需17两白银,而欧美留学年均费用高达200两57。清政府通过《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留学生归国后可获得科举功名或官职,激励更多人赴日学习军事。
成城学校虽为初级军校,但其课程体系系统性强,注重实战训练。例如,学生需参与日常军事操练、武器操作等,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日本陆军体系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日本与中国的地理邻近、文化相近,降低了留学生的适应成本。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的“脱亚入欧”政策使其军事体系兼具西方先进性和东方实用性,更易被中国接受。
成城学校作为日本陆军教育体系的起点,因其费用低、门槛适中、实践性强,成为清末中国留学生的首选军事院校。而且,现在就有后世两个中国军界的大神级人物在此就读,换做王月生刚魂穿贵宝地的早年,肯定迫不及待地扑上去求签名了。但是,随着自己在这个时空的布局的逐渐显形,他现在已经开始注意与这些历史上牛人的接触了。所以,他觉得目前并非贸然与这二人接触的好时机。于是心无旁骛地继续前行。
横滨的街道整洁,两旁是木结构的“町屋”(带格子窗的矮房),招牌上写着“森村商事”、“三井洋行”,还有“中餐馆”、“药材铺”。还能看见几个穿西装的日本人站在电报局前发电报,又见几个穿和服的妇女蹲在路边卖“鲷鱼烧”(甜糯的红豆馅点心),香气勾得他肚子咕咕叫。
王月生下榻的是1880年建的 “横滨居留地ホテル”。这是现在此地最流行的“和洋折衷”风格的两层木构町屋(长屋)。因毗邻外国人居留区的“山手地区”,外观已融入西式元素,形成“传统基底+局部革新”的混合风格。
传统茅草屋顶因防火需求被铁皮取代,采用“寄栋造”(四坡顶),檐角微微上翘,保留了江户时代的曲线美。外墙主体为深褐色木板条(“下见板张り”),但临街面模仿西式建筑刷浅色油漆。窗户为“袄”(格子木窗),但部分改用透光性更好的玻璃窗,窗框包铁皮防风雨。入口玄关处设“土间”(泥土地面)与“床の间”(壁龛)的分界,门楣悬挂刻旅馆名号的木质招牌,门前摆夜间点蜡烛的石灯笼。有缩景式山水的池泉回游式庭园,用青石板铺路,点缀枯山水沙纹、石灯笼与修剪整齐的松柏,与港口的蒸汽机械形成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