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造福骆驼祥子
当晚,王月生魂穿后世,查了一下有关人力车的情况。
人力车,又称“东洋车”、“黄包车”,是近代中国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之一,其普及深刻改变了城市交通格局与社会生态。其发明与19世纪中叶的东亚贸易密切相关,直接源头是日本的人力挽车,但设计灵感融合了西方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特点。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大量西方技术涌入,其中包括欧美的人力车设计,如法国的“手推车”与英国的“双轮载客马车”。1870年,一位名为米泽源之助的日本工匠在东京改良出更轻便的双轮人力车:车身用杉木打造,车轮裹铁皮,车篷用防水油布,车把加粗便于操控。这种车因适合日本狭窄街道,很快在东京、大阪流行,被称为“人力挽车”(人力で引く车)。
1872年,上海开埠后,大量外国侨民涌入,对短途交通工具需求激增。当时上海的交通工具以需人力抬行的轿子、需马匹的马车为主。但轿子速度慢,每小时约3-4公里;马车受道路限制,石板路上非常颠簸。1874年,一位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将日本人力车引入上海,并根据中国需求调整:加宽车篷防雨防晒、加固车轴适应石板路、降低车身高度方便上下。因来自“东洋”(日本),中国人称之为“东洋车”;又因车身多漆黄色防脏易识别,民间俗称“黄包车”。
中国市场上的人力车分“进口原装车”与“本土仿制品”两类。19世纪末的进口日本原装车,车身用日本产杉木,轻便耐腐;车轮为铸铁轮毂+橡胶外胎,早期用实心橡胶,后期改进为充气胎;车轴为熟铁锻造,车篷用涂蜡油布防水。日本工匠手工打造,注重细节,如车把包铜皮防锈、车轴涂润滑油减少摩擦。每辆车需3-5名工匠耗时15-20天完成。日本本土售价约30-50日元(1890年日元与银元汇率约1:0.75,折合银元22.5-37.5元)。加上海运(上海至横滨运费约5美元/辆)与关税(清廷对进口货物征5%关税),1890年前后上海进口的日本原装人力车售价约40-60银元,相当于普通工人3-4个月工资。
后世历史上,1900年后,上海、天津等城市出现本土人力车作坊,如上海“公兴人力车行”,成本大幅降低。车身材料改用更便宜的东北松,车轮用无橡胶外胎的本地铸铁实心铁轮,车篷用粗布涂桐油,成本低但易漏雨。机械化生产,如车轴用冲压模具,每辆车仅需1-2名工人耗时5-7天完成。本土售价约15-25银元(普通工人1-2个月工资),仅为进口车的1/3-1/2。
人力车在中国的销售以通商口岸为核心,通过“洋行代理+本土车行”模式扩散,目标用户为城市富裕阶层、商人及外国侨民。早期由怡和洋行、太古洋行等外资企业垄断进口,主要销往上海、天津、汉口等大码头。例如,上海“怡和洋行”1880年代理日本人力车,年销量约200辆,客户多为外国侨民与买办。1905年后,本土资本进入,如北京“福顺车行”、上海“同和车行”,通过仿制降低价格,吸引中产阶级。例如,上海“同和车行”1910年推出“改良黄包车”,加弹簧座椅、防漏车篷,售价20银元,年销量超500辆。进口原装车或本土“豪华版”(配皮座椅、玻璃车窗)售价30-50银元,用户为外国侨民、银行家、官僚(如上海道台、银行买办)。本土普通版售价15-25银元,用户为小商人、教师、医生及富裕市民(如北京绸缎庄老板、学堂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