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349章 东京夜景与杨氏兄弟

刺骨的寒风从东京湾方向吹来,带着浓重的海腥味、鱼血味和湿冷盐粒。白日里震耳欲聋的竞价叫卖声、鱼贩的吆喝、搬运工的号子早已停歇,市场一片狼藉。地上是踩得稀烂的冰碴、鱼鳞、血迹和污水,在暮色中闪着微光。零星的工人正用冰冷的水冲洗着石板地,水汽在寒风中瞬间变成白雾。满载空筐的板车(大八车)吱呀作响地被拉走。

一直静候在王月生吃饭的料亭门外的两个身影快步走到王月生身后,其中一人很灵活地从王月生手中接过行李箱。王月生看向二人,伸手在他们肩上各自拍了几下,道“杨杰、杨彪,这一晃五六年没见了。看你俩比那时壮了不少,日本的海味这么养人吗?”。

其中叫杨杰的哥哥道,“日本人自己都吃不胖,我们也别指望他们的东西了。要不是上海的兄弟们经常把生哥发的补给给我们运来,怎么可能这个样子”。说话间,旁边一直等候的一辆人力车上来接上王月生,杨彪将行李箱放在车上,二人跟随着车朝银座方向奔去。速度不快,王月生与二人边走边聊。

暮色正像泼了墨的宣纸,缓缓浸透东京的天空。风里裹着海的咸腥、烤红薯的甜香,还有煤炉里飘出的焦炭味——这是东京冬夜特有的气味。

筑地市场的摊位还未完全收尽。卖海苔的老妇正用草绳捆最后一捆“浅草海苔”,竹筐里的海苔还沾着晨露;卖牡蛎的汉子蹲在木桶前,用铁刷刷去壳上的泥沙,嘴里喊着:“丹后牡蛎!三贯一百文!”几个穿粗布短褂的搬运工扛着木箱跑过,箱缝里漏出几尾银鱼,在暮色里闪着冷光。

王月生道,“我这次来过以后,咱们这边兄弟们的伙食问题就解决了”。杨氏兄弟都笑了起来,杨杰说,“我们都听他们说了,那帮家伙在欧洲,守着牛肉不想吃,就指着生哥给他们准备的大鱼大肉呢”。

“不过听说意大利的兄弟们自己种菜养猪养鱼,过得快活异常啊”,杨彪道。

王月生笑道,“他们估计过段时间就没空种菜养猪了,大部分人得去学手艺咯”。

少数面向本地居民和餐馆的小摊还点着油灯或煤气灯,在寒风中摇曳。灯光下,摊主缩着脖子,守着最后几尾鱼或贝类,向路过的行人低声兜售。空气中弥漫着炭火烤鱼或关东煮(おでん)的微弱香气,这是市场边缘小摊贩为苦力们提供的廉价暖食。

穿着粗布棉袄、裹着头巾的鱼贩、搬运工(冲仲仕)成群结队地离开市场,他们大多赤脚穿着草鞋(わらじ)或简陋的木屐(下駄),踩着冰冷的地面,步履疲惫。一些人钻进市场外围简陋的长屋(集体宿舍)或小酒馆(安酒场),寻求片刻的温暖和廉价的烧酒(焼酎)。

离开市场核心区,进入更为密集的居住区。狭窄的巷道两侧是连绵的低矮木结构长屋。纸糊的格子窗(障子)透出昏黄的油灯光晕,隐约可见屋内晃动的人影。烟囱里冒出袅袅的柴火炊烟,带着松木燃烧的独特气味,这是普通人家在做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