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东京宝芝林
前世,1900年12月。日本东京神田区骏河台下町一带。这里是当时中国留日学生最为密集的区域,临近着名的“清国留学生会馆”,周围遍布着为留学生开设的廉价公寓(“贷间”)、书店(如着名的“文求堂”)、文具店以及迎合中国学生口味的餐馆。宝芝林就挤在这些店铺之间,位于一条不甚宽阔但人来人往的街道旁。 王月生按图索骥找到了这里。别看已经设立了十年,但王月生还是第一次来日本,当然更是第一次来这里。门面极其朴素低调。一扇对开的木门,漆色已有些剥落,露出木头的原色。门上悬着一块乌木牌匾,用遒劲的楷书写着三个鎏金大字——“宝芝林”。匾额不大,颜色也偏暗,在冬日灰蒙蒙的天色下并不显眼。临街的窗户不大,装着老式的木格栅窗棂,糊着半透明的油纸,里面透出昏黄的灯光。偶尔能看到窗台上晾晒着一些常见的药材,如陈皮、菊花或几串红辣椒,算是唯一的外在标识。与两旁或洋气或热闹的店铺相比,它显得格外沉静甚至有些陈旧,毫不起眼,很容易被匆匆走过的行人忽略。若非那块牌匾和隐约飘出的药香,会以为这是一户普通民居。
昨夜接他的杨彪在门口等到了王月生,伸手推开沉重的木门,首先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而复杂的气味:各种中药材交织的苦、辛、甘、香——甘草的甜润、当归的浓郁、艾灸的烟火气、薄荷的清凉、消毒酒精的微刺,以及若有若无的、新熬煮中药特有的温热气息。这气味如同一个无形的标识,瞬间将人拉入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环境。
前厅空间方正,光线不算明亮,主要依靠几盏悬挂的煤油灯和透过油纸窗的散射光。正对着门是一个深色的、顶天立地的大药柜,无数个小抽屉整齐排列,每个抽屉上都贴着工整的毛笔字标签,写着药材名,如“茯苓”、“党参”、“黄连”、“三七”等。药柜前是长长的柜台,台面光滑发亮。
柜台一角放着几本厚重的线装药典和账册,一个黄铜的算盘。旁边有一个小型的西式玻璃药柜,里面陈列着一些基础西药:阿司匹林药瓶、碘酒、纱布、绷带、红药水、奎宁片等,标签用中、日文双语书写。墙上挂着几幅人体经络图和穴位图。
一位穿着深色长衫、戴着圆框眼镜、气质儒雅沉静的老药师正给一位穿着学生装、捂着腮帮子的年轻留学生看牙疼。他仔细看了看学生的口腔,又搭了脉,然后熟练地拉开药柜的几个抽屉,用精巧的小铜秤称量药材,包成几个纸包。旁边柜台后,一个约十五六岁的机灵的学徒正按另一位客人递上的方子抓药,动作麻利。角落里,一个穿着粗布短袄、似乎是码头工人的中年华人,手臂上缠着新换的纱布,正对着一位略懂些西医包扎的助手,可能是店主或药师家人,连声道谢。助手正用酒精棉球擦拭器械。
前厅侧面有一道不起眼的布帘。杨彪掀开布帘,王月生走了进去,景象豁然开朗,空间感与前厅的局促形成鲜明对比。一条不算长但宽阔的走廊通向深处,走廊两侧有几扇门。尽头右侧是一个宽敞的大房间,靠墙砌着几个传统的土灶,带烟囱通向室外,也配有一两个烧煤球的西式炉子。案板、水缸、碗橱一应俱全。墙上挂着腊肉、干辣椒、蒜头等食材,充满烟火气。几张长条木桌和长凳摆放在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