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呐喊
当《背影与荷塘》的温情还在龙国读者心中萦绕,杨晨却将目光转向了更为冷峻深刻的领域。他清楚地知道,一个健康的文化生态,既需要春风化雨的滋润,也需要振聋发聩的呐喊。在地球文明的宝库中,鲁迅的《呐喊》无疑是最锋利的匕首与投枪,而蓝星龙国的文坛,正缺少这样直面现实、剖析人性的力量。
杨晨选择了《呐喊》中的《狂人日记》(节选)和《孔乙己》作为首批“投枪”。考虑到蓝星读者的接受度,他没有一次性推出全篇,而是先在具有先锋色彩的文学杂志《思想前沿》上发表了《孔乙己》。
《孔乙己》的开篇,以咸亨酒店的格局为背景,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个世态炎凉的社会缩影。当蓝星读者读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时,许多人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刺痛。在蓝星龙国,虽然没有“长衫”,但类似的阶层固化与身份焦虑却真实存在。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杨晨笔下(实则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而当读到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的辩解,以及最终在众人的哄笑中消失时,读者们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这篇小说太深刻了!”一位年轻的书评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他的迂腐、他的自尊、他的落魄,都让我想起了身边那些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晨哥的笔,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社会的脓疮。”
《孔乙己》在《思想前沿》发表后,迅速在知识界引起了震动。一些保守的学者对小说中“揭短”的描写表示不满,认为“有损龙国文人的形象”;但更多的进步知识分子则拍手称快,认为这篇小说“撕开了笼罩在现实之上的温情面纱,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社会”。
紧接着,杨晨又在《思想前沿》上推出了《狂人日记》的节选。“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