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星火(第2页)
杨晨站起身,目光扫过来自各个星球的观众,缓缓回答:“对蓝星人来说,地球不只是‘生存的载体’,更是文明的‘根’。我们的语言、文化、记忆,都与这颗星球的山川、海洋、气候紧密相连。带着地球流浪,不是固执,是我们对文明的尊重——就像你们不会抛弃自己的母星记忆一样。”
他的话刚说完,放映厅里再次响起掌声,这次的掌声比之前更响亮、更持久。星际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在后续的致辞中,特意提到:“《流浪地球》让我们看到了蓝星文明的独特魅力——不是征服,不是逃离,是守护与坚持。这种文明内核,值得在整个星际联盟传播。”
影展之后,《流浪地球》的“星际巡演”正式开启。在泽塔星球的露天影院,上万名外星观众坐在悬浮座椅上,看着屏幕里蓝星人对抗木星引力的画面,不少人举着自制的“地球模型”为人类加油;在伽马星球的能量剧场,影片里的“行星发动机”设计图被做成了展览品,当地的工程师围着图纸讨论,甚至提出要与蓝星合作研发“星际移民推进技术”;而在以艺术闻名的贝塔星球,《流浪地球》的主题曲被改编成了交响乐,在贝塔星球的水晶音乐厅奏响时,台下的观众都闭上眼,用心灵感受着来自蓝星的“文明共鸣”。
杨晨没有停下脚步。借着《流浪地球》的热度,他成立了“蓝星星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将《霸王别姬》《鬼吹灯》等作品进行星际适配,还整理了蓝星的京剧、昆曲、传统书画等文化瑰宝,制作成“星际文化档案”。其中,京剧《贵妃醉酒》的全息适配版,在贝塔星球放映时,当地观众被“水袖翻转”“唱腔婉转”的艺术魅力震撼,甚至有贝塔星球的艺术学院专程派学生来蓝星学习京剧;而《三体》的星际版译本,更是在多个星球的“科幻文学榜单”上蝉联冠军,引发了“星际文明交流”的深度讨论。
半年后的一天,杨晨收到了一封来自伽马星球的手写信件(伽马星球的智慧生命仍保留着“实体书写”的传统),信封里装着一张彩色的画——一个长着三只眼睛的伽马星球孩子,画了一颗被蓝色光晕包裹的地球,旁边用星际通用语写着:“我知道,这颗星球上的人,会带着家园去流浪。等我长大,要去蓝星看看,看看这颗勇敢的星球。”
杨晨把画贴在办公室的墙上,抬头望向窗外的星空。曾经,蓝星的文化像是被包裹在玻璃罩里的花朵,美丽却难以传播;而现在,这朵花已经乘着《流浪地球》的翅膀,飞向了更广阔的星际。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会有更多蓝星的故事,在星际间流传;会有更多外星文明,通过这些故事,认识一个真实、温暖、充满力量的蓝星。
晨光文化成立十周年的那天,杨晨没有按照惯例举办盛大的庆典,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在龙国首都的中央文化广场,搭建一个为期三天的“蓝星文化市集”。
消息公布后,不仅普通民众充满期待,整个文化界都密切关注。要知道,晨光文化十年间推出的作品,几乎重塑了蓝星的文化生态:《鬼吹灯》打破网文套路,《全职高手》推动电竞产业,《霸王别姬》登顶艺术电影,《流浪地球》开启科幻元年,晨光文学奖更是点燃了无数人的创作热情。人们好奇,这场“文化市集”,会如何回顾这十年的辉煌。
但杨晨的想法,远比“回顾”更深远。“市集的主角不是晨光文化,是所有热爱创作的蓝星人。”他在市集筹备会上对团队说,“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让那些被晨光作品影响的创作者,能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故事。”
于是,中央文化广场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全景”。广场东侧的“文学区”,不仅陈列着《鬼吹灯》《杜拉拉升职记》等晨光经典作品的手稿和实体书,更设置了“新人作者展台”——三十多位年轻作者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这里,有描写“星际移民后蓝星文化传承”的科幻小说,有记录“乡村教师日常”的现实题材散文,甚至有融合了传统评书与现代脱口秀的脚本。
22岁的陈小雨,是“新人作者展台”里最年轻的创作者。她穿着简单的白衬衫,手里捧着厚厚的科幻剧本《火星家园》,认真地向每一位驻足的观众讲解剧情:“我的故事里,人类不是逃离地球,而是带着京剧脸谱、传统节气知识,在火星建立‘蓝星文化保护区’。就像《流浪地球》里说的,‘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没有文化传承的移民,也算不上真正的家园。”
陈小雨的剧本很快吸引了杨晨的注意。他蹲在展台前,用了半个多小时读完剧本的核心章节,随后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比‘带着地球流浪’更动人的,是带着文明的基因前行。”他不仅邀请陈小雨加入《流浪地球2》的编剧团队,还承诺由晨光文化投资,将《火星家园》改编成动画电影。“晨哥,我以前总觉得,科幻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是《流浪地球》让我知道,普通人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科幻故事。”陈小雨握着杨晨的手,眼眶通红,“现在您又给了我实现梦想的机会,我一定会好好写,不辜负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