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星火(第3页)

广场西侧的“影视区”,同样充满惊喜。《霸王别姬》的戏服展示柜前,围满了前来参观的年轻人——那件曾在国际电影节上惊艳众人的“虞姬鱼鳞甲”,此刻在灯光下泛着细碎的光芒,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林枫当年的训练片段;而《流浪地球》的“行星发动机模型”体验区,更是排起了长队,孩子们戴着全息眼镜,仿佛真的站在冰封的北京街头,感受着发动机启动时的震颤。

最让人动容的,是“影视区”角落的一个特殊展台——属于独立导演赵凯的“现实题材短片展”。赵凯曾是一名快递员,三年前看了《杜拉拉升职记》后,被“真实生活也能成为故事”的理念打动,用攒了半年的工资买了一台二手摄像机,开始拍摄身边的人:有凌晨四点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有在菜市场坚持卖“平价菜”的老人,有带着残疾孩子摆摊的母亲。他的短片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跌宕的剧情,却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记录着蓝星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暖。

“以前我觉得,只有拍英雄、拍明星才叫电影。”赵凯站在自己的展台前,向观众讲述创作历程,“直到看了《杜拉拉升职记》,我才明白,我们快递员的日常、环卫工人的坚守,同样值得被镜头记录。这次能在晨光的文化市集展出,我想告诉更多人:平凡的生活里,藏着最动人的故事。”

杨晨在赵凯的展台前停留了很久,看完了他所有的短片。离开前,他递给赵凯一张名片:“晨光文化准备开设‘现实题材扶持计划’,你的作品很有力量,希望你能成为第一个入选的导演。”

广场中央的“互动区”,则成了文化传承的“活课堂”。晨光文学奖的获奖作者们在这里举办签售会,同时开设“创作分享课”;京剧团的老艺人带着年轻人学习“兰花指”“云手”的基本动作,不少孩子穿着迷你版的京剧戏服,跟着老艺人哼唱《霸王别姬》的选段;甚至还有曾经的“套路网文作者”,如今转型写现实题材,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转型经历:“以前写‘总裁爱上灰姑娘’,是为了流量;现在写‘职场新人的奋斗’,是因为真的想通过故事,给年轻人一些鼓励。感谢晨哥,让我知道创作可以更有意义。”

市集第三天的傍晚,中央文化广场的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由网友自发投稿剪辑的视频。视频里,有《霸王别姬》在国际电影节获奖时,蓝星观众挥舞着国旗欢呼的画面;有《流浪地球》上映时,一家人在影院里笑着流泪的场景;有晨光文学奖获奖者捧着证书,说出“平凡生活也值得被书写”的瞬间;还有无数普通人的片段——学生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小说大纲,老人在公园里给孩子讲《鬼吹灯》里的民俗故事,年轻人穿着《全职高手》的周边t恤,去参加电竞比赛。

视频的最后,出现了一行由无数网友手写签名组成的字:“谢谢你,让蓝星的文化有了更多可能。”

杨晨站在广场中央,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签名,又看了看身边热闹的场景——孩子们在学京剧,年轻人在讨论剧本,老人们在分享阅读心得,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突然想起十年前,自己刚把《鬼吹灯》的稿件交给龙文书城编辑小张时的场景。那时候,他只是想打破蓝星网文“唯系统、唯重生”的固化模式,却没想到,十年后,会引发这样一场“文化的觉醒”。

“晨哥,您看那边!”助理突然指着广场东侧的“新人作者展台”。杨晨望过去,只见陈小雨正带着几个更小的孩子,在展台前讲解科幻创作的基础知识;而不远处的“现实题材短片展”前,赵凯被一群年轻人围着,正在交流拍摄技巧。

那一刻,杨晨突然明白,自己或许只是蓝星文化路上的“引路人”。真正能让这条路走得更远、更宽的,是这些年轻的、真诚的创作者。他们从晨光的作品里汲取力量,然后用自己的笔、镜头和声音,去讲述更多蓝星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科幻的浪漫,有现实的温暖,有传统的传承,有未来的期待。

夕阳渐渐落下,广场上的灯光依次亮起,像一颗颗星星,照亮了整个夜空。杨晨转身,慢慢走向文化市集的出口。他知道,晨光文化的十年,只是一个开始;而属于蓝星文化的新世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未来,会有更多“陈小雨”“赵凯”出现,他们会带着蓝星文化的内核,写出更精彩的故事,拍出更动人的电影,让蓝星的文化,在薪火相传中,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而他能做的,就是继续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蓝星的文化,从来都不只是少数人的光芒,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热爱与真诚,点燃的星火。

这些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整个文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