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滋卡兹 作品
第106章 传奇耐贬王——苏轼(第2页)
小学时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初中时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高中时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可以说,在华夏,谁没读过苏轼的诗,谁不知道苏轼呢!、
苏家父子三人更是都是唐宋八大家。
可以说,苏家三父子,都是大才子。”
赵一清莞尔一笑,“据历史记载,苏轼八岁便熟读经书,十岁能诗,少年时便被誉为才华横溢的神童。
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他的文章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但也就是因为欧阳修。
他看到苏轼的文章时,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本来打算定这篇文章为第一。
结果定为第二。
并在当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双双考中进士。
然而,母亲程氏病逝。
他返乡丁忧。
随后,苏轼到凤翔府任职。
可在嘉佑六年五月,发妻王弗去世,翌年四月,父亲苏洵去世。
治平四年,三十六岁的苏轼调职杭州通判,然而他的态度始终刚直不阿。
元丰二年,着名的‘乌台诗案’爆发。
苏轼被捕入狱,罪名是诗中暗讽新法,这场风暴让他身陷囹圄。
其实以前特别不喜欢王安石,觉得若是没有他。
苏轼就不会被贬。
我总会站在苏轼的角度,以一个不成功的看法去对待王安石这个人物。
可直到我真正了解过王安石。
他从未怕过他人的眼神。
他只想为国家谋出路。
王安石跟范仲淹一样,不论成功与否,他们都要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
可......”
王安石心中一凛。
他抬起眸,不悲不喜地看向天幕。
“改革变法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实践和在实践中修改。
他的变法太偏激。
也太理想主义。
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王安石的变法很多都不成熟,甚至很难消化。
甚至我看司马光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可以从司马光给王安石的信中看出,司马只是不认同改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