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灵光种华阳 作品

第665章 中道

可是你说了一堆。我发现佛教能做到的,道教同样能做到。而且历史上灭佛运动就有4次。我也没见皇帝去灭道。

我还不如去信道教呢。为什么要信佛教呢?

独孤伽罗的问题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宗教比较的迷雾。她的质疑不仅犀利,更指向了一个千年来无数求道者思考过的问题:道佛孰优?为何择此舍彼?

顾十七没有立即回答。他缓步走向寺院的园林,那里有一处“三教合一”石刻,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石上交相辉映。

“姑娘此问,让我想起禅宗一则公案。”他的声音平和如初,“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庭前柏树子。’又问:‘如何是道法真谛?’禅师仍答:‘庭前柏树子。’”

独孤伽罗挑眉:“这算什么回答?”

“意思是说,真理虽一,入门多途。”顾十七微笑,“佛教与道教,如同登山的不同路径,都能抵达顶峰,但沿途风景各异。”

他正色道:“但姑娘说历史上只有灭佛没有灭道,这不准确。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确实灭佛,但道教在历史上也曾遭受打压。唐武宗灭佛时,道教同样受到牵连;明朝时,道教一度被严格管制。”

晨光中,他的话语如清泉流淌:“选择佛教还是道教,不在谁更优越,而在谁更适合个人根器。佛教强调普度众生,道教注重个人修炼;佛教讲轮回因果,道教重长生久视。”

他列举道:“历史上许多高僧原为道士,如慧远大师;也有不少道士后来皈依佛门,如司马承祯。这说明二者本可互通,不必对立。”

远处传来钟声,清越悠扬。

顾十七最后道:“姑娘若觉得道教更合心意,尽可去修。佛法广大,不碍他教。但若因表面现象而评判高下,就如同因井口大小而评判天空广阔一样可笑。”

阳光洒在“三教合一”石刻上,儒释道三家的智慧在光中交融。独孤伽罗忽然明白:真正的求道者,不应执着于门户之见,而应关注是否能够真正利益众生、解脱烦恼。

那我觉得道教讲究阴阳平衡。你们佛教只知道一味的劝人向善,却不知道阳极生阴,物极必反。导致你们修佛的往往更容易陷入魔境,修道的却很少有这个烦恼。

独孤伽罗的质疑如一把精准的解剖刀,直指佛教修行中可能出现的偏执与极端。她的观察敏锐而深刻,确实触及了一个修行中常见的陷阱。

顾十七没有立即辩解。他缓步走向寺院的园林,那里有一处精致的枯山水,白沙与石头构成和谐的平衡。他驻足良久,方才开口,声音中带着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