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有些话不用明说(第2页)
而且,高育良在凝聚人心方面确实有独特的能力,他的行事风格与立春书记以及李达康本人完全不同。
在没有其他选择时,那些倾向于支持立春书记的人无疑会选自己。
但当前,他们需要在自身利益与高育良之间做出抉择。
很显然,他们更倾向于高育良。
选择自己,就等于再次选择了另一个“立春书记”。
然而,高育良不一样,作为司法系统的从业者,他更重视组织纪律。
五人小组就是五人小组,三驾马车就是三驾马车,不像立春书记那样独断专行。
“真是失误。”
李达康不由感叹。
这就是所谓的“先发制人”。
面对高育良在汉东党内争取支持的做法,李达康毫无办法。
毕竟,他远在林城,总不能公开号召大家反对高育良而支持自己,那简直是荒唐且不可能的事情。
即使他真能站出来,也绝不可能直接与立春书记对抗。
他最多只能在某些议题上多周旋,联合其他人,争取更多的发言权。
毕竟,他的排名靠后,难以成为焦点。
但高育良就不同了。
他如今坐上了汉东核心圈子的宝座,在汉东前任领导即将退居二线之际,他无疑是汉东真正的支柱。
“高育良可不像明朝的万历皇帝。”
李达康心中暗想,“他在司法系统一步步打拼过来。”
李达康当然不会轻视高育良,他只是好奇,究竟是谁为高育良策划了这步妙招,比他李达康将煤矿塌陷区变为经济开发区还要出色。
是陈岩石?梁群峰?还是祁同伟?如果是前两者,李达康还能接受,但如果是后者,他得慎重思考自己未来的对手了。
京城,钟家。
钟正国正忙于备考,近期频繁在京中接待宾客。
得知女儿钟小艾提到汉东事务时,他自然重视起来。
毕竟赵立春即将入京,二人曾同在汉东共事,但彼此关系与高育良、李达康间的相互制衡、较量截然不同。
钟正国在汉东任职期间,总是从全局出发处理事务,未过多干预汉东发展,而是让以经济见长的赵立春放手施展,仅在必要时稍作引导,确保大局稳定。
可以说,钟正国与赵立春的合作因他的姿态而格外默契。
古人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钟正国正是这样的人。
钟正国在汉东的领导工作圆满完成,但离任后,赵立春迅速掌控全局。
失去监督的赵立春开始偏离正轨,走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
汉东始终牵动着钟正国的心,毕竟他曾为此倾注大量心血,若赵立春失策,他也难逃干系。
“高育良?”钟小艾提起这位出身汉大的司法书记时,钟正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钟小艾低声问:“爸,您觉得他这一步棋走得好吗?是利大于弊吧?”
钟正国毫不犹豫地答道:“利远超弊。”
“首先,他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问题。
吕州事件得以修正,他在圈内圈外都摆脱了弱点。
这种做法,我认为可能引起高层重视。
这个时代大家都忙着向前赶路,很多问题被忽略,而他敢于停下脚步审视过去,这份魄力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