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姜子牙颁布推恩令(第3页)
原本稳定的封地统治将被打破,各子女为争得更多封地,定会明争暗斗,或拉拢国内权臣,或借助外部势力,其内部团结之势将土崩瓦解。随着封地不断细分,各小封邑之间势力分散,难以凝聚成强大力量对抗朝廷。
从长远来看,每一次的王位更替都将成为诸侯国实力削弱的契机。陛下则可坐观其变,在其内部矛盾最为激烈之时,巧妙运用外交、军事手段,逐步加强对各诸侯国的掌控,进而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
此法令看似平常,实则直击诸侯国要害,不动声色地从根本上动摇其根基,为我朝的长治久安与开疆拓土奠定坚实基础。”姜子牙言辞恳切,向帝辛详细阐述着这一计策的精妙之处与潜在影响。
帝辛坐在王座之上,眉头紧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文武百官们也面面相觑,交头接耳地小声议论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凝重之色。
这计策,乍一听仿佛只是在遵循公平的原则,让诸侯子嗣皆能分得好处,可细细琢磨,却着实厉害非常。它打着公正的旗号,让诸侯国根本找不出反对的理由,若公然违抗,那便是罔顾王室宗亲,在道义上就先输了一截,定会引得国内人心离散。
可要是依从施行,那原本铁板一块的诸侯国势力,必将随着一次次的分封,如同一整块巨石被不断敲碎成诸多小石块,再也凝聚不起强大的力量来对抗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纷争会此起彼伏,内耗不断加剧,国力自然日益衰落。
真可谓是杀人不见血的阳谋啊,把各个诸侯国的路都给堵死了,让它们明知是陷阱,却也只能无奈地往里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势力一点点瓦解,却毫无招架之力,着实是诛心至极。良久,朝堂之上仍是一片寂静,众人都还沉浸在这计策带来的震撼之中,权衡着其中利弊。
确实如此啊,帝辛和文武百官越想越觉得姜子牙这计策妙处无穷。若依此施行,朝歌城与诸侯国之间那潜在的矛盾可不就迎刃而解了嘛。以往诸侯国势力渐强,对朝歌城的号令总有阳奉阴违之时,双方关系犹如绷紧的弦,一触即发。
可如今这《论如何打压诸侯国》的法令一旦推出,诸侯国忙着处理自家内部因分封引发的诸多纷争,哪还有精力和心思去跟朝歌城叫板呀。而且,各个诸侯国之间原本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也会被彻底打破,那些原本觊觎王位却因长子继承制而无缘的王室成员,此刻都有了逐鹿的机会,内部必然陷入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
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王权争斗不断,自顾不暇,既无力联合起来对抗朝歌,又在这一轮轮的内耗中渐渐削弱了自身实力,朝歌城反倒能稳坐钓鱼台,坐收渔翁之利,轻松化解诸多棘手难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的绝妙之计啊。
如果当这道命令颁布之后,诸侯王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若执意遵循旧制,将领地全部传给长子,那其余几个儿子必定心生不满。毕竟,谁愿意眼睁睁看着本应属于自己的一份丰厚家业被兄长独占呢?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心怀不甘的儿子们极有可能采取极端行动。起兵造反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会拉拢国内对长子继承制同样不满的势力,试图通过武力夺取自己认为应得的封地。然而,造反之路艰难且充满风险,成功的几率往往难以预料。
于是,另一个选择便具有了相当的吸引力——向大商寻求帮助。对于这些王子们而言,帝辛作为天下共主,拥有强大的兵力和权威,向其求助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捷径。他们会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朝歌,向帝辛诉说自己的委屈和诉求,恳请帝辛出兵干预,助其拿回那份“应得”的封地。
而这正落入了姜子牙计策的精妙之处。帝辛便可名正言顺地介入诸侯国的内部纷争,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实则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当某个诸侯王一死,大商便可静待其国内局势的演变,一旦出现抢夺封地的大战,便以维护王室血脉权益、稳定诸侯国内部秩序为由,出兵干预。
在出兵过程中,大商既能展现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权威,又能巧妙地控制战争的走向和结果。比如,通过扶持相对弱小、易于掌控的王子,让其登上王位,从而在该诸侯国建立起亲商的政权。或者,借机在诸侯国内部安插自己的眼线和势力,加强对其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渗透和监控,使诸侯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丧失独立性,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大商。
如此这般,大商不费吹灰之力,便在诸侯国之间制造了混乱与矛盾,又利用这些矛盾,不动声色地强化了自身的统治地位,将诸侯国玩弄于股掌之间,巧妙地化解了潜在的威胁,同时还为日后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真可谓是深谋远虑、环环相扣的绝妙阳谋。
帝辛一边微微点头,一边在心中暗自赞叹,脸上满是对这计策的认可与赞赏之色。他深知这一计若是施行得当,那诸侯国那些潜在的威胁可就能被巧妙化解,大商的江山也能愈发稳固了。
当下,帝辛便下定决心,准备着手去实施这绝妙的计策。他先是召集了几位心腹重臣,将姜子牙所献之计详细地说与他们听,君臣几人凑在一块儿,细细商讨起具体该如何一步步推行。
先是安排能言善辩且熟知各诸侯国情况的使者,带着这道关乎分封的法令,去往各个诸侯国宣读,务必让每一位诸侯王都清楚知晓大商的这一旨意。同时,让使者暗中留意诸侯王以及其诸子的反应,及时回朝歌汇报,以便能根据各方态度灵活应对。
而后,帝辛又吩咐下去,让朝中负责军事调度的官员提前做好准备,一旦有诸侯国因这法令闹出内乱,或是有王子前来求援,便可迅速调兵遣将,确保大商能及时介入其中,掌握局势的主动权。
对于国内的舆论引导,帝辛也没落下,他命人在朝歌城中宣扬这一法令的“公平”与“大义”所在,营造出大商此举皆是为了维护天下稳定、保障王室宗亲权益的氛围,让百姓们也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之事,从侧面给诸侯国施压,让他们难以公然违抗。
就这样,帝辛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启了这一场不动声色却又影响深远的“削弱诸侯国”之局,满心期待着后续能如预想那般,让大商的统治更加牢不可破。
各地诸侯王拿到这推恩令后,脸色皆是一变,心中瞬间警铃大作。他们本就靠着长子继承制维持着国内权力的稳固传承,将封地牢牢掌控在自己一脉手中,如今这帝辛搞出的推恩令,无疑是给他们平静的日子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这些诸侯王哪个不是在尔虞我诈、权谋争斗中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精明着呢。他们一眼就看穿了这推恩令背后隐藏的深意,哪里是什么为了公平让诸子都能分得封地呀,分明就是帝辛想要借此来分化他们的势力,削弱他们的力量,好让朝歌能更加轻易地掌控全局。
以往大家虽各怀心思,但在表面上还算相安无事,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可如今帝辛这一手,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刺,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他们心里又气又恨,却也明白不能贸然行事,毕竟公然违抗帝辛的法令,那在道义上就先站不住脚了,容易引得国内人心惶惶,那些本就对权力和封地有所觊觎的儿子们说不定会趁机联合起来闹事。
于是,诸侯王们纷纷私下召集亲信谋士,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有人提议联名上书向帝辛陈情,试图说服帝辛收回成命;也有人觉得得先稳住国内诸子,许以重利,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还有人想着干脆联合其他诸侯王一起抵制,只是这联合之事又谈何容易,各有各的盘算,一时之间,整个诸侯之地都笼罩在一片紧张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之中。
确实啊,这推恩令一出,诸侯王们着实被打了个晕头转向、措手不及。他们平日里小心谨慎,对朝歌那可是毕恭毕敬,每年该上缴的税收、各类珍贵资源都是按时按量,丝毫不敢有所懈怠,自觉没做什么触怒帝辛的事儿呀。
这下可好,冷不丁就来了这么一道政令,任谁都会觉得莫名其妙,心里满是疑惑,搞不懂帝辛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可疑惑归疑惑,那随之而来的巨大危机感却是实实在在压在心头,让他们寝食难安。
他们深知一旦这政令真的实施开来,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诸侯国可就要变天了。原本集中的权力会被分散,国内势必陷入诸子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到时候内耗不断,哪里还有精力去应对外部的种种情况,更别说维持如今在一方称霸的地位了。
所以,诸侯王们虽满心无奈与愤懑,却也不得不强打起精神,绞尽脑汁地去想办法应对,都想在这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势力,不让自家的地盘就这么被一点点瓦解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