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你选的吗 作品

第76章 姜子牙颁布推恩令(第2页)

申公豹的眼睛越发明亮,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研读这本书中的内容,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凭借这些精妙的间谍之术,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纵横捭阖、掌控全局的画面,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盘锐于静室之中安然打坐,却分出一缕神识悄然探向书房方向。当感知到姜子牙与申公豹皆沉浸于书中世界时,他面上露出一丝欣慰之色,暗自点头,心想:“此二人倒也算勤勉向学,日后必能有所作为。”

然而,当他的神识轻轻扫过二人所观之书时,盘锐的表情瞬间变得有些古怪。他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嘴角不自觉地抽了抽,心中暗忖:“怪道前世听闻封神诸事,言及一人谋国,一人谋己。如今看来,姜子牙所读乃是关乎治国安邦、权谋策略之书,恰似那谋国之举;而申公豹手中的《如何玩转双面间谍》,这分明是精于算计、谋求私利之法,可不就是谋己之径嘛。”

想到那“道友请留步”的典故,盘锐更是一阵无语。听闻前世封神一役,只因申公豹这一句“道友请留步”,竟引得 365 位神仙中多达 350 余位与之产生瓜葛,搅得天下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如此看来,这二人今日所读之书,可不就早早预示了他们日后的行事风格与命运走向?当真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啊。”盘锐不禁在心中暗叹世事奇妙,因果循环之理。

盘锐着实未曾料到,自己平日里闲来无事、随心而作的那些书籍,竟会在日后成为关乎利国利民的关键所在,犹如一块块坚固的基石,悄然影响着天下大势。

他微微摇头,暗自感叹:“罢了罢了,既然他们有心钻研,那就随他们去吧。这书既已写出,如何解读、怎样运用,终究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呀。”盘锐双手抱臂,面上一派淡然,心中却思绪万千,“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不过是将这些想法、策略记录下来罢了,至于能否发挥作用,又会催生出怎样的结果,都得由他们自行去权衡、去抉择了。这世间诸事,自有其发展脉络,我又何必过多干预呢。”

念及此处,盘锐便不再纠结,重新将心思放回眼前之事,只留姜子牙与申公豹还在那书房之中,沉浸于书中所蕴藏的奇妙世界,浑然不知自己的命运或许正随着书页的翻动,悄然发生着改变。

夕阳的余晖渐渐隐没于西山之后,天色由昏黄转为暗沉,暮色悄然笼罩。此时,姜子牙和申公豹缓缓从书房中走出,行至盘锐所在之处。

姜子牙神色恭敬,朝着盘锐拱手行礼,诚挚说道:“如此便多谢道友了。”言罢,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身姿挺拔而谦逊,而后转身,稳步朝着自己与马氏的居所走去,背影在暮色中渐渐远去,似带着几分若有所思的凝重。

这边申公豹却突然扭捏起来,面上露出一丝犹豫与期待交织的神情,期期艾艾地开口:“老师,我……我……”盘锐见状,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直言道:“有事但说无妨,何必这般忸怩作态,像个小女儿家一般。”

申公豹听闻,连忙挺直身子,急切说道:“老师,我想借用一下您的一本书,以便闲暇时能细细研读揣摩。”盘锐目光一凝,思索片刻后摇头拒绝:“书是断然不能让你拿走的,不过若是你有心,可去抄录一本带走。”申公豹一听,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忙谢道:“多谢老师!多谢老师!”他的声音中难掩兴奋与欣喜,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抄录那心仪的书籍,好探寻其中深藏的奥秘与智慧。那本书对于局势、人心等方面的剖析极为深刻,无论是从理论的阐述,还是实际案例的引用,都展现出丰富的细节与全面的思考角度,也难怪申公豹如此渴望研读。

姜子牙一路心事重重地回到家中,径直走进书房,“砰”的一声便将房门紧闭,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马氏在门外又是呼喊,又是敲门,可姜子牙仿若未闻,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根本无心去理会她。

此刻的姜子牙,脑海里不断回想着在盘锐道观中所看到的那些书籍内容,越想越觉得震撼,心中那原本稳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仿佛遭遇了一场剧烈的地震,开始摇摇欲坠,几近崩塌。尤其是那本《如何打压诸侯国》里所阐述的策略,从宏观的天下局势把控,到细微处的各方势力权衡,其观点之大胆、谋划之精妙,远超他以往的认知。

他不禁暗自咋舌,心想:“这世间权谋之术、治国之道竟还有这般别样的思路与手段,若真依此施行,天下局势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啊。”姜子牙眉头紧皱,在书房中来回踱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与纠结之中,全然没察觉到门外马氏早已等得不耐烦,正骂骂咧咧地准备去拿扫帚来敲门呢。

在书房内,烛火摇曳,姜子牙面色凝重地坐在桌前,手中紧握着毛笔,久久未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盘锐着作中的精妙语句和独到见解,那些文字似有千钧之力,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令他既兴奋又忧虑。

终于,他深吸一口气,挥笔蘸墨,在竹简上奋笔疾书起来。随着笔锋的游走,一份奏折渐渐成形。奏折中,他详细阐述了从盘锐着作中汲取的治国安邦之策,既有对当下国情的深刻剖析,如指出商朝在军事部署、民生发展、诸侯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隐患;又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具体措施,如借鉴书中关于均衡诸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方法,提议帝辛采取更为灵活多变的策略来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通过经济手段和政治谋略逐步削弱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同时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改善民生以稳固民心。

他还引用了书中诸多详实的案例和数据,从不同角度论证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行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尽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帝辛的忠诚。每写完一段,他都会停下片刻,审视自己的言辞,确保这份奏折既能准确传达书中的智慧精髓,又能符合商朝的实际国情,具有切实的操作性。

直至窗外天色渐明,晨曦透过窗棂洒在案几上,姜子牙才缓缓放下手中的笔,揉了揉疲惫却又充满期待的双眼,看着那写满字的竹简,心中默默祈祷这份奏折能为商朝的繁荣带来新的转机。

晨曦微露,姜子牙便已穿戴整齐,小心翼翼地捧起昨夜精心撰写好的奏折,神色匆匆地朝着朝歌城的宫廷赶去。一路上,他步伐虽快,心中却在不断思忖着待会儿该如何向帝辛进言,怎样才能让奏折里的内容更好地被理解与接纳。

待他踏入宫廷,只见朝堂之上庄严肃穆,群臣分列两旁,帝辛高坐于王座之上,自有一番威严气象。左右侍者高声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那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中回荡,姜子牙定了定神,上前一步,朗声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说罢,双手将奏折高高举过头顶,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只盼帝辛能重视这奏折里关乎国家兴衰的良策啊。

帝辛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好奇,微微前倾身子,目光紧紧地盯着姜子牙,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姜子牙清了清嗓子,神色镇定且自信地说道:“大王,如今诸侯国势力虽在表面上臣服于王,但实则暗流涌动,各自拥兵自重,长此以往,必成心腹大患。臣所言之计,乃是借鉴先代贤能之法,推行一种类似‘推恩令’之策。可下令让各诸侯国的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使其内部势力分散,相互制衡,无法再凝聚成强大的对抗力量。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纷争渐起,自顾不暇,对朝廷的威胁自然就会减弱。待其势力削弱至一定程度,大王便可凭借我朝之精锐兵力,逐一征服,进而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成就不世之功!”姜子牙言辞恳切,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商朝在这一策略下走向辉煌的未来景象。

帝辛道,不知子牙有何计策啊?姜子牙顿了顿,继续说道:“大王,臣之良策乃是‘分地乱局’之计。咱们可颁下政令,允许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子弟,美其名曰恩赏,实则分化其势力。比如,规定诸侯除嫡长子继承主要封地外,其余子弟皆可分得一定疆土,且这些新分封之地的赋税、军事等事务需定期向朝廷报备,由朝廷派遣官员协同管理,表面是协助,实则掌控关键权力。

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原本集中的权力被分散,各子弟为争权夺利,必然产生内斗,无心发展国力。而且,朝廷介入封地管理,能逐步削弱诸侯对封地的绝对控制权,从根基上破坏其发展壮大的可能。

再者,对于那些因分封出现激烈矛盾的诸侯国,咱们可隔岸观火,待其内乱消耗实力后,再以调解之名行掌控之实,不动声色地将势力渗透其中,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为朝廷所制。

此计不费一兵一卒,却能从内部瓦解诸侯国,为大王的霸业奠定根基。”姜子牙目光炯炯,言语中充满自信,静候帝辛的定夺。

姜子牙微微抬起头,眼神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接着说道:“大王,且看那各诸侯国现今的继承之法,长子继承制使得权力与财富高度集中,次子、三子等其他子嗣往往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家族内部矛盾虽隐而未发,却如暗潮涌动,只需一点契机,便可掀起波澜。

臣以为,陛下乃天下共主,当以公正仁爱之名行变革之事。陛下可颁布此《论如何打压诸侯国》之法令,明确诸侯王位继承之余,其余子女皆有权参与封地分配。如此一来,诸侯国内部必将陷入权力与土地的纷争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