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藩镇割据下的暗流涌动与文人墨客的乱世悲歌(第2页)
唐德宗对郭子仪既倚重又心惊,他明白郭子仪的忠诚和才能,但同时也担心他的权力和威望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唐德宗对郭子仪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既给予他应有的尊崇,又时刻保持着警惕。
果不其然,时间并未过去太久,朝堂之上便有一名御史手持弹劾的奏章,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只见他面色凝重,双手捧着笏板,虽声音并不高亢,却如洪钟一般,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启奏陛下,微臣以为,郭子仪身兼数镇节度使,统领数十万雄师,其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如今,天下百姓皆知郭令公之名,却对陛下您的存在知之甚少。如此一来,郭令公的威望可谓是如日中天,这恐怕并非国家之幸事啊!倘若他心生不轨,起了叛逆之意,试问这满朝文武,又有谁能够制衡得了他呢?”
这句话犹如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唐德宗那平静的心湖之中,瞬间激起层层涟漪。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的群臣,眉头紧紧地皱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郭子仪,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单骑退回纥更是拯救了长安城,其功绩之卓着,实难有人能与之相比。论起忠诚,似乎也是无懈可击。然而,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者往往难以善终,这是一个残酷的历史规律。唐德宗心中暗自思忖,万一郭子仪也……他不敢再继续深想下去,但这个念头却如同幽灵一般,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尽管如此,唐德宗还是忍不住在召见郭子仪时,言语之间多了几分试探之意。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字里行间都暗藏玄机,似乎想要从郭子仪的回答中捕捉到一丝一毫的破绽或异样。
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郭子仪的府邸。此时,这位年迈的将军正站在花园里,手持水壶,细心地给兰花浇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那高大而略显佝偻的身影。
当儿子郭曦匆匆赶来,将这个消息转述给他时,郭子仪的手并没有丝毫晃动,水壶里的水依旧均匀地洒落在兰花的花瓣上。他只是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地说道:“陛下心里有顾虑,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说完,郭子仪放下水壶,缓缓转过身来,看着郭曦,眼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他知道,皇帝对他的猜忌并非毫无缘由,但他并不想过多地争辩。在他看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和家族的安宁。
当天下午,郭子仪回到书房,铺开纸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他表示愿意将自己统领的朔方军兵权全部交还朝廷,只保留一个“中书令”的虚职。这个决定虽然让人意外,但郭子仪却显得异常坚定。
写完奏折后,郭子仪又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举动。他下令将府邸的大门、侧门全部敞开,连门房都撤走了。这样一来,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贩马的胡人,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毫无阻碍地径直走进院子里。
这个举动引起了府中众人的一片哗然,大家都对郭子仪的行为感到不解。然而,郭子仪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要用这种方式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坦荡,消除皇帝的疑虑。
有一天,城西有个卖胡饼的老汉像往常一样挑着担子路过郭府。他偶然间看到郭府的大门竟然敞开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便不由自主地朝里面张望了一下。
这一看不要紧,老汉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进了郭府的内院。就在他四处打量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郭子仪身着一件半旧的布袍,正蹲在廊下,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盆洗脚水,准备给夫人王氏洗脚。
那木盆的边缘已经被磨损得露出了毛边,显然使用了很长时间,但郭子仪似乎毫不在意,他专注地用一块布轻轻擦拭着夫人的脚踝,动作轻柔而细致。
这一幕让老汉惊得目瞪口呆,手中的胡饼也“啪嗒”一声掉落在地。他结结巴巴地喊道:“郭、郭令公……您这是……”
郭子仪听到声音,缓缓地抬起头,当他看清来人后,不仅没有丝毫恼怒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和蔼的笑容,同时还轻轻地摆了摆手,示意对方进来坐下。
他用一种轻松且自嘲的口吻说道:“哎呀,老哥啊,快进来坐吧!我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罢了,在家给婆娘洗个脚而已,这有啥好稀奇的呢?”
这番话通过各种渠道辗转传入宫中,最终传到了唐德宗的耳中。唐德宗听完后,原本紧绷着的嘴角竟然稍稍松弛了一些,似乎对郭子仪的这番回应颇为满意。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就在那一年的冬天,唐德宗突然派遣一名内侍前往郭子仪的府邸,并带来了十位绝色美人,美其名曰是赏赐给郭子仪解闷用的。
郭子仪的儿子们得知此事后,都心急如焚。他们心里清楚,父亲年事已高,家中本就已有数位夫人,若是再收下这些美人,岂不是会让人笑话父亲贪图美色?尤其是三儿子郭暧,他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急匆匆地冲进书房,对着郭子仪大声说道:“父亲啊!您一生征战沙场,所积累下的名声比黄金还要珍贵啊!如今收下这些女子,外面的人会如何议论您呢?”
郭子仪缓缓地放下手中的棋谱,仿佛那棋谱有千斤重一般。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这口气中似乎包含了无尽的无奈和疲惫。然后,他抬起头,目光落在不远处的郭暧身上,招手示意他过来。
郭暧见状,急忙快步走到郭子仪面前,恭敬地站定。郭子仪看着眼前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他的疼爱,也有对他的担忧。
“你以为陛下真的是赏我美人吗?”郭子仪的声音低沉而严肃,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威严,“他不过是想试探我,看看我郭子仪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野心。”
郭暧闻言,不禁一怔,他显然没有想到这一层。郭子仪见状,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陛下赏赐美人给我,其实是想看看我是否会沉迷于女色,从而荒废政事。如果我收下这些美人,并且日日在家中宴饮作乐,那么陛下就会认为我已经老了,只想守着这方寸宅院,安享晚年,不再对权力有任何的欲望。这样一来,他也就不会担心我会拥兵自重,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了。”
说着,郭子仪的目光转向窗外,只见那漫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着,宛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他的声音也随之变得更加低沉:“所以,我必须收下这些美人,并且装作很开心的样子。只有这样,陛下才会放心,我也才能保住我们郭家的平安。”
果然,没过多久,就有内侍回宫复命,说郭令公近来天天在后院教美人唱曲儿,连朝堂议事都常托病不去。唐德宗听了,端着茶杯的手终于稳了,对着身边的宰相说:“郭子仪啊,果然是个明白人。”
郭子仪就这么“摆烂”着,敞开大门任人窥探,搂着美人听曲儿,给夫人端洗脚水,把一个“功高震主”的雷,愣是用最笨拙也最聪明的法子拆了。直到他八旬病逝,朝廷追赠太师,唐德宗亲自为他送葬,望着那副没有任何金银装饰的棺木,终于说了句掏心窝的话:“若不是郭令公懂得自安,朕这龙椅,坐得怕是难安啊。”
三、文人的乱世沉浮:杜甫的茅屋与白居易的讽喻
安史之乱的铁蹄踏碎了盛唐的月光,也碾碎了无数文人的安居梦。诗圣杜甫的颠沛,几乎是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缩影。他从沦陷的长安逃出来时,身上的衣衫早已被战火熏得发黑,一路向南,好不容易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起几间茅草屋。那屋子是用黄泥糊的墙,屋顶盖着几层茅草,风一吹就簌簌作响,可对杜甫来说,已是乱世里难得的安宁。
那年八月,秋风卷着暴雨而来,杜甫正坐在窗前写诗,忽然听见屋顶“哗啦”一声,抬头就见茅草被狂风卷上天空,像断线的白蝶飘向远方。他赶紧披上蓑衣去追,可风太大,抓回来的茅草没几根,还被邻家的孩童抱走了不少。回到屋里,雨丝顺着破洞往炕上漏,他望着湿冷的被褥,看着蜷缩在角落里的妻儿,提笔写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墨迹还没干透,又是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只听“轰隆”一声,本就单薄的土墙竟被吹塌了一角,茅草屋半边塌了下来。杜甫站在废墟里,雨水混着泥水溅在他的诗卷上,晕开了字迹,他望着天,苦笑着喃喃自语:“老天爷,您这是……在配合我写诗吗?”
成都的安宁终究是短暂的。没过几年,蜀中兵乱再起,杜甫又得带着家人逃难。他想往东去投奔在潭州做官的朋友,可这一路,比从长安逃出来时更苦。湘江两岸的村镇十室九空,田埂上尽是枯黄的野草,偶尔能见到饿殍卧在路边。有一回,他连着三天没吃到一粒米,头晕眼花地倒在一棵老槐树下,只觉得眼皮越来越沉,恍惚间竟看见长安的曲江池,看见当年和李白、高适在那里饮酒赋诗的光景。迷迷糊糊中,有双粗糙的手把他摇醒,睁眼一看,是个背着柴薪的老农,手里捧着几个烤得焦黑的红薯。“先生,快趁热吃吧,看你饿得快不行了。”老农的声音带着乡音,却像春日暖阳。杜甫颤抖着接过红薯,外皮烫得他指尖发红,可咬下去的那一刻,甘甜的暖流涌遍全身,他望着老农布满裂口的手,眼泪“吧嗒”掉在红薯上:“老哥,这红薯……比龙肝凤髓还珍贵啊!”
可这份温暖没能支撑太久。大历五年的冬天,杜甫的船泊在耒阳的湘江上,贫病交加的他躺在摇晃的船舱里,听着外面的风雨声,想起年轻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想起安史之乱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状,想起那些在战乱中死去的亲友……他咳着血,在昏暗的油灯下写下最后几行诗,最终在一个飘着冷雨的黎明,永远闭上了眼睛。那艘小船载着他的遗体,在湘江上漂了许久,像一片无人问津的落叶。
与杜甫饱经战乱的苦难不同,白居易算是赶上了稍许安稳的年月。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已平,考中进士后在长安做官,亲眼见着藩镇割据的疮痍未愈,朝堂上宦官与权臣明争暗斗,而底层百姓仍在苛政下苦苦挣扎。这位年轻的诗人心里像揣着一团火,总想说点什么,于是拿起笔,写下一首首刺向时弊的讽喻诗。
他写《卖炭翁》,写那个“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老人,在寒冬里赶着炭车去长安售卖,“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穿着单衣却盼着天更冷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这份矛盾里藏着多少无奈?诗里那句“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更是狠狠揭开了宫市宦官强取豪夺的遮羞布:几尺不值钱的丝绸,就换走了老人赖以活命的一车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