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论大航海的重要性
天启二十八年(1648年)岁末之际,东北战区的数万明军如汹涌的洪流一般,席卷了西西伯利亚平原。图鲁汉斯克、库兹涅兹克、托木斯克、叶尼塞斯克、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以及纳利姆等城堡覆盖的广袤无垠的大平原,都被明军收入囊中,这标志着他们第二步计划的圆满完成。 不仅如此,明军在占领这些区域的过程中,还接纳了三万多名西伯利亚汗国逃亡至此的牧民。这些人几乎占到了西伯利亚汗国遗民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的加入为明军的下一阶段攻势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知道,几十年前,汗国被沙俄灭国时,全国还有二十多万人口,如今,半数人被沙俄屠戮,侥幸存活下来的,无不是在沙俄人高压统治之下苟延残喘。
明人的到来,对这些人来说可谓是久旱逢甘露。所以,他们不光自己投奔而来,还带来了很多之前大明不了解的情报。也为来年明军夺取西西伯利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暹罗的局势也逐渐稳定下来。这为明军下一阶段开启对缅甸东吁王朝的征服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对日灭国之战的尘埃落定,朱由校的目光渐渐转向了李贞妃的母国——朝鲜。
时光回溯到天启初年,那时刘理顺与现任朝鲜王李瑛共同发动了一场政变。如今,二十五个春秋已逝,但朱由校却始终未曾对朝鲜采取行动。
如今,大明帝国的周边局势已经相对稳定,除了朝鲜这个独立王国之外,其他地区都已经纳入了大明的版图。因此,将朝鲜纳入大明帝国的计划也被提上了日程。朱由校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这件重要的事情交给范文程来负责处理。
与此同时,朱由校的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了天津大沽口港。这里是大明帝国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的枢纽。
天启二十九年(1649年)二月初二,正值龙抬头的日子,天津大沽口港显得格外繁忙。港口的码头上,以及宽阔的渤海湾中,停泊着数以百计的高大船只。这些船只主要来自两支大洋舰队,还有一部分是隶属于民间的运输船,总计约有100艘之多。
在这些船只中,有一艘特别引人注目的旗舰。它停靠在码头边,船帆高耸,气势磅礴。此时,印度洋舰队司令颜思齐正与大明皇帝朱由校一同站在旗舰的剑桥上,眺望着远方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