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 作品

第521章 谁识君王宴罢后,案头犹压岳侯功。(第2页)

"莫非什么?" 谢渊猛地起身,腰间的玉带撞在案角,"当啷" 一声震得酒壶摇晃,琥珀色的酒液顺着壶嘴淌下来,在案上积成小小的水洼。他往前半步,朝服的下摆扫过王显的靴尖:"王侍郎是说岳峰故意制造事端?" 他指着殿外的风雪,声音陡然拔高,惊得檐角的琉璃灯轻轻摇晃,"你可知大同卫的弟兄冻毙在城楼上时,手里还攥着没织完的毛袜?那些毛袜是百姓连夜赶织的,棉线里还缠着芦花!岳峰斩使拒降,是为了告诉北元,我大吴还有骨气,不是任人啃噬的肥肉!"

王显被他吼得后退半步,朝笏差点脱手。李嵩忙打圆场,抬手示意舞伎退下,殿内的丝竹声戛然而止:"谢尚书息怒,王侍郎也是忧心边事。" 他话锋一转,端起酒杯对着萧桓遥遥一敬,酒液里的梅花瓣早已沉底,"说起来,岳峰在宣府卫待了十年,也该换个地方歇歇了。老臣看辽东都司赵能忠勇可嘉,去年在抚顺卫击退过兀良哈,不如调他去宣府卫,让岳峰回来......"

"不可!" 谢渊的声音撞在梁柱上,回音嗡嗡作响。他的脸涨得通红,额角的青筋突突直跳,袖口的青布已被药膏浸透,显出底下暗红的血痕:"岳峰熟悉宣府卫的地形,哪里有暗哨,哪里能藏兵,他闭着眼都能说出来!赵能虽勇,却是辽东的将,宣府卫的风沙能迷得他找不着北!这时候换帅,如同自毁长城 —— 陛下,大同卫的教训还不够吗?"

萧桓突然放下酒杯,酒液溅在龙袍前襟,像朵暗红的梅,在十二章纹的星辰间格外刺眼。他捏着杯耳的手指泛白,指节因用力而突出:"李德全," 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块冰投进滚油,让殿内瞬间安静,连檐外的风雪声都清晰可闻,"宣府卫的军粮,还能撑多久?"

李德全忙躬身,腰间的玉带扣 "咔" 地撞上袍角的玉坠。他垂着眼帘,睫毛上仿佛凝着霜:"回陛下,镇刑司刚报,说上月运去的粮草,在居庸关被雪耽搁了。" 膝盖弯到一半时,眼角飞快地瞟了眼李嵩,见对方微微颔首,才继续说道,"驼队陷在雪窝里,冻毙了三匹骆驼,估计...... 还能撑半月。" 最后三个字说得极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谢渊猛地拍案,案上的银盘被震得跳起,炙羊肉上的孜然粒撒了满地。他从袖中掏出张纸条,纸边卷着毛边,显然被反复摩挲过:"一派胡言!" 纸条上的水纹印在烛火下若隐若现,是玄夜卫特有的暗记,"臣昨日收到玄夜卫线人密报,说粮草早过了居庸关,是镇刑司的缇骑故意卸在古北驿的草料场!" 他将纸条往前一递,指尖因愤怒而颤抖,"这上面写着卸粮的时辰,还有缇骑头领刘显的签字画押 —— 圣上若不信,可传古北驿的驿丞对质!"

李嵩的脸色沉了沉,袍袖下的手紧紧攥住,指节捏得发白。他往前两步,朝萧桓深深一揖,袍角扫过地上的金橘脯:"谢尚书又在说玄夜卫?" 语气里的讥诮像冰碴子,"镇刑司早已查过,那些所谓 ' 线人 ',多是岳峰当年带出来的旧部,沈毅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话,如何能信?" 他凑近萧桓,声音压得极低,像怕被风雪听去:"陛下,宣府卫的事,怕是得派个信得过的人去查 —— 老臣举荐诏狱署的陈岳,此人是神武年间的旧人,最是谨慎。"

宴席散时,雪下得更紧了。谢渊刚走出文华殿,就被李嵩堵在回廊下。檐角的冰棱滴着水,落在两人的朝服上,瞬间冻成细小的冰珠。李嵩解开貂皮袄的系带,露出里面绣着仙鹤的锦袍,从贴身处摸出个油纸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几片残破的麻纸,上面的蒙古文歪歪扭扭,墨迹发乌。

"谢大人," 李嵩的哈气在冷空气中凝成白雾,拂过两人之间的积雪,"别再护着岳峰了。" 他用指尖点了点麻纸,"这是镇刑司在大同卫废墟里找到的,据说是岳峰与夜狼将军的通信残片,虽不全,却能看出 ' 粮草 ' ' 互市 ' 字样。" 油纸包被他捏得发皱,"这东西若呈上去,别说岳峰,连你都得受牵连 —— 毕竟,你三番五次为他担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谢渊盯着那纸包,像盯着团烧得正旺的火。他想起周铁山的血书,想起王忠临死前的呼喊,突然笑出声,笑声在空荡的回廊里撞来撞去:"李嵩,你到底想干什么?" "很简单," 李嵩的手指在纸包上轻轻一点,麻纸发出细碎的响声,"明日早朝,你与我一同奏请 ' 暂调岳峰回京 ',让赵能去宣府卫。" 他凑近半步,雪落在两人的肩头,"事后,镇刑司扣粮的事,我可以当没发生过。古北驿的驿丞,我已经让人 ' 送' 去孝陵种菜了,死无对证。"

回廊的灯笼被风吹得摇晃,昏黄的光在雪地上投下斑驳的影。谢渊望着漫天飞雪,雪花落在他的眉峰上,瞬间融成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像无声的泪。他突然想起十年前,岳峰在雁门关的城楼上说的话:"当官的,总得对得起脚下的土地,对得起袍泽的血。" 转身时,袍角扫过李嵩的手,带起一阵寒风:"你我道不同,不相为谋。"

李嵩望着他远去的背影,突然将油纸包扔进雪堆。麻纸很快被冻住,那些伪造的蒙古文在雪光里模糊不清。他弯腰捡起块冰,攥在手心,直到刺骨的寒意浸进肉里 —— 谢渊不肯低头,那就只能让他彻底趴下。

萧桓在暖阁翻着岳峰的卷宗,从百户到总兵,厚厚一叠,每一页都沾着边地的砂。其中有元兴帝亲批的 "勇" 字嘉奖,有永熙帝赏赐的 "戍边楷模" 匾额拓片,还有去年冬,岳峰求发冬衣的奏疏,上面批着 "着镇刑司办理"—— 正是李谟的笔迹。

"李德全," 皇帝突然开口,炭火盆里的银骨炭发出细碎的爆裂声,"你说岳峰会不会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