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72(第3页)
这几章就能看出沈泽川没把皇权当回事儿,早已把嫡庶尊卑、世间秩序视作无物。
从小福子案、国子监在学示威让沈泽川出寺,秋猎一事选择楚王,御前行刺获得晋升,都能看出沈泽川确实在朝着‘杀宿仇’的目的前进着。
但是奚鸿轩将纪纲和齐太傅抓走一事,让沈泽川说出了这样离经叛道的悖逆之言,也许沈泽川意识到要想救太傅,不仅只是杀了奚鸿轩这么简单,恐怕也不仅仅要用制衡之术掀翻世家掣肘就能达成。
但是在沈泽川的心目中,无疑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要救出纪纲和齐惠连的,哪怕做一个乱臣贼子也在所不惜。
后来,海良宜眼中,八家式微,边疆稳定,中博正要注入新鲜血液,太学兴办,寒门学子有望一展抱负。而齐惠连则认为它“病入膏肓”,但他也曾做过海良宜那样的尝试,他的失望会不会是基于二十年前东宫自刎的激愤?会不会因此对局势做出误判?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他其实也是到临死前最后一刻才下定决心,鼓励兰舟真的反了大周。
“当他六年前跪倒在齐惠连脚下时,他就已经明白自己将要走上哪一条路。他在痛苦和焦灼中淬炼了骨血,他曾经天真地以为凭靠权术制衡就能掀翻世家的掣肘。”
这算是我能找到的比较明确的说法,掀翻世家的掣肘。但到底掀到什么程度,自己坐到什么地位,都没明说。这个“不明确”或许是97表述上的问题,或许是她认为时势造英雄,沈泽川本身就是在被局势推着走。
他和萧驰野在这一点上很像,离经叛道,不把皇权放在眼里,但同时,两个人都不是那种想找事儿的人。他俩抱负其实没那么大,野心也没那么大,尤其是萧驰野,即使被圈在阒都,他最想的也只是堂堂正正回家,想让爹、哥哥、大嫂和小侄子平平安安。他们没想跟花家争高下,不是被逼上绝境,也没打算反。
大哥都被坑得重伤了,萧驰野还能对陈珍说出掏心窝的话:阒都一直不知道,我们在离北做的是铜墙铁壁,不是乱臣贼子。仓惶出走的时候甚至连耳坠子都没顾上带,你要说他早就打算撂挑子谋反,我是不相信的。
而沈泽川则把自己从前的心态总结为“心存侥幸”,“我们过去的隐忍是因为大周似乎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它早已经是日薄西山。”
综上所述,兰舟图什么?
我更愿意相信沈泽川一开始的抱负并不是反了大周,自己坐上帝王宝座,自始至终他无非是为了端州,为了哥哥,为了师娘师父,为了先生,为了策安。只是在这条路上,为了自己必须要保护的人,不得已而为之。一步一步被时事推着走,才导致最后的时势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