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销售火爆的蔬菜(第3页)

服务员推着餐车过来,上面放着两只油光发亮的烤鸭。

厨师手持利刀,在桌边现场片鸭,薄如蝉翼的鸭肉一片片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苏建军看得目瞪口呆。

“这手艺,比咱村杀猪的老赵还利索!“

热气腾腾的荷叶饼、甜面酱、葱丝和黄瓜条陆续上桌。

苏建国拿起一张薄饼,示范给弟弟看。

“这样,先抹点甜面酱,放两片鸭肉,再加点葱丝和黄瓜条,卷起来吃。“

苏建军学着哥哥的样子,笨拙地卷了一个,塞进嘴里。

鸭皮的酥脆、鸭肉的鲜嫩和面饼的柔韧在口中交融,他满足地眯起眼睛。

“香!真香!“

全家人其乐融融地享用着美食,苏建国不时给妻子和女儿夹菜,又给弟弟倒酒。

茅台淳厚的香气在桌上弥漫,苏建军喝得满脸通红。

“哥,这酒劲儿真大!“

苏建军咂咂嘴。

“比咱村的高粱酒强多了!“

正说着,他又卷了一个鸭肉卷饼,咬了一口,突然皱起眉头。

“咦?“

“怎么了?“

苏玉芬问道。

苏建军嚼了两下,声音洪亮地说。

“这鸭子是挺好吃,就是这黄瓜,没有咱们家种的新鲜,一点不爽口!“

他天生嗓门大,这话在嘈杂的大厅里依然清晰可见。

邻桌几位穿着讲究的客人转过头来,面露不悦。

一个穿着白衬衫、打着领结的年轻服务员快步走来,脸上挂着职业微笑,眼神却带着轻蔑。

“这位同志,我们全聚德的黄瓜都是从南方用船直接运来的特供品,保证新鲜。“

服务员小张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傲慢。

“您可能是第一次吃烤鸭,不太了解。“

苏建军一听这话,脸更红了,不过这次是气的。

“咋的?我吃个烤鸭还得先考个证不成?我说的是实话,你们这黄瓜就是没我家的新鲜!“

苏建国拉了拉弟弟的袖子。

“建军,少说两句...“

但苏建军已经站了起来,从兜里掏出拖拉机钥匙。

“哥,我车斗里还有几根早上摘的黄瓜,我这就拿来比比!“

不等众人反应,他已经大步流星地冲出了餐厅。

大厅里的食客们窃窃私语,有人偷笑,有人摇头。

服务员小张站在桌边,脸上挂着假笑,眼神却满是不屑。

“这位同志。“

小张对苏建国说。

“我们全聚德开业百年来,从没有人质疑过我们的食材质量。“

苏建国正要说话,苏建军已经风风火火地回来了,手里拿着三根翠绿欲滴的黄瓜,顶花带刺,在餐厅的灯光下泛着健康的光泽。

“大伙儿看看!“

苏建军把黄瓜往桌上一拍,声音洪亮。

“这才叫新鲜黄瓜!“

他从烤鸭配菜盘里拿起一根全聚德的黄瓜条,与自己带来的整根黄瓜并排放在一起。

对比之下,全聚德的黄瓜条虽然切得整齐,但颜色明显暗淡,表皮有些发皱。

而苏建军的黄瓜则是翠绿饱满。

周围几桌的客人不由自主地凑过来看热闹。

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甚至拿起两截黄瓜对比着闻了闻。

“嗯,确实不一样。“

眼镜男点点头。

“这家的黄瓜香气更浓。“

服务员小张的脸色变得难看,他拿起苏建军的黄瓜,勉强笑道。

“同志,您这黄瓜是哪里买的?看起来确实不错。“

“买的?“

苏建军骄傲地挺起胸膛。

“这是我们苏家屯大棚自己种的!今早刚摘的!“

“苏家屯?“

邻桌一位老太太惊讶地问。

“就是东单市场新开的那家'苏记蔬菜行'?我今早还去买了两斤西红柿呢!“

苏建国见话题转向,立刻抓住机会宣传。

“对,就是我们。每天凌晨新鲜采摘,保证品质。“

一时间,餐厅里的顾客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询问蔬菜行的位置和营业时间。

服务员小张被挤到了一边,脸上的假笑终于挂不住了。

“各位贵宾,请回到座位用餐...“

小张试图维持秩序,但没人理会他。

一位穿着考究的老先生拍了拍苏建国的肩膀。

“小伙子,你们明天还卖黄瓜吗?给我留五斤!“

“我也要!“

“给我带两斤西红柿!“

“韭菜有吗?“

苏建国应接不暇,只好大声说。

“各位,明天一早,东单市场'苏记蔬菜行',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这场意外的“黄瓜比较“最终以全聚德经理出面道歉并免单结束。

当然,这位经理在了解了苏建国家的黄瓜后,也是表示,明天会亲自过去,如果真的如苏建国所说。

那么,全聚德将优先采购他们家的黄瓜。

当苏建国一家走出餐厅时,苏建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哥,你看到那服务员的脸没?跟吃了苦瓜似的!“

苏建军哈哈大笑。

苏建国摇摇头,眼中却带着笑意。

“你呀,差点把人家的场子给砸了。“

王秀兰挽着丈夫的胳膊,小声说。

“当家的,咱们是不是太招摇了?“

“招摇什么?“

苏玉芬插嘴道。

“咱们凭本事种的菜好,还不能说了?“

。。。

吃完饭后,苏建军便开着拖拉机返回了苏家屯。

拖拉机“突突“的引擎声在乡间小路上回荡。

苏建军握着方向盘,嘴角挂着掩不住的笑意。

夜风带着初冬的寒意吹过他的脸庞,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

车斗里,五十块钱在衣兜里沉甸甸的,那是苏建国在他临走的时候给他的,说是给工人们发的奖金。

“一人两块,剩下的买点东西...“

苏建军喃喃自语,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该怎么花。

拖拉机驶过熟悉的田埂,远处苏家屯的灯火已经隐约可见。

回到村里时,已是到了晚上。

但让苏建军意外的是,村口老槐树下竟聚集着十几个人,见他回来,纷纷围了上来。

“建军回来啦!“

“生意咋样?卖得好不?“

“城里人稀罕咱的菜不?“

七嘴八舌的询问让苏建军一时不知先回答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