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飞花1 作品
第37章 遗址沉思 文化交融(第3页)
王玄策闻言,躬身道:“臣愿为这通汇馆奔走,联络天竺的学者与高僧。相信用不了多久,长安的晨钟与那烂陀的暮鼓,便能在同一片天空下和谐共鸣。”
夕阳西下,将众人的身影拉得很长,与遗址的断壁交织在一起,仿佛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剪影。李承乾望着那被晚霞染红的佛塔残基,心中充满了笃定。他弯腰拾起一片带着泥土的陶片,上面既有天竺的几何纹,又有大唐的缠枝纹,两种图案在夕阳下晕染出温暖的色泽。“你看,”他将陶片递给身边的郭正一,“连泥土里的碎片都在告诉我们,文化从不会真正隔绝。”
郭正一接过陶片,指尖抚过那些交错的纹路,轻声道:“就像渭水与恒河,终究要汇入同一片海洋。”
李敬玄望着天边的归雁,笑道:“雁能传书,人能通心。只要我们心怀善意,哪怕相隔万里,文明的种子也能随风传播,落地生根。”
晚风卷起地上的尘埃,仿佛在翻动一页页无形的史书。李承乾站在遗址最高处,望着渐沉的落日,心中已然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图景:长安的朱雀大街上,天竺的僧侣与大唐的学子并肩而行;那烂陀的讲堂遗址旁,新的经幡与旧的碑刻相映成趣。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正在书写的篇章。
“走吧,”李承乾转身,披风在夕阳下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对往事的追忆,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让大唐与天竺的文化,如这恒河与渭水,虽相隔万里,终能汇入同一片文明的海洋。”
队伍缓缓离开遗址时,晚风拂过断壁,发出呜呜的声响,似在送别,又似在期盼。李承乾回头望了最后一眼,那烂陀寺的残垣在暮色中静默矗立,却仿佛比任何华丽的宫殿都更有力量——它见证过辉煌,也经历过沧桑,最终告诉世人:唯有尊重差异,拥抱交融,文明的火种才能穿越千年,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