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飞花1 作品
第47章 壁画传奇 雕刻精妙(第2页)
"这泪痣是点睛之笔,"王玄策解释道,"当年有位大唐画工在此驻留,见当地少女多以泪痣为美,便把这习俗画进了壁画。您看太子的袈裟纹路,既有天竺的宝相花,又缠着长安的卷草纹,像条流动的丝绸之路。"他俯身指向地面,"这处岩石的原色被保留下来,当作老虎脚下的沙地,既省了颜料,又比手绘的多了份粗粝的真实。"
郭正一忽然指着壁画背景的山峦:"这皴法!是咱们大唐的'雨点皴',却比范宽的更显苍劲。您看这山石的棱角,像是被恒河的水冲刷了千年,刚硬里透着温润。"山脚下的溪流里,竟画着几尾唐式锦鲤,鳞片用金粉勾勒,游动的姿态与曲江池里的锦鲤一般灵动。
行至十九窟,众人被一组立体雕刻吸引。中央的涅盘佛像长达十丈,佛陀的右手枕在耳下,左手自然垂落,衣纹如水波般从石床上漫下来,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最精妙的是佛陀的表情,眼尾微垂,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刚从永恒的禅定中醒来。
"这佛像的开脸,"李敬玄用折扇比划着,"既有犍陀罗艺术的写实,又带着大唐的写意。您看这耳垂,比敦煌的佛像长了三分,却不显累赘,倒像是被恒河的水冲得愈发纯净了。"佛像的袈裟褶皱里,藏着细小的梵文咒语,与长安兴善寺译经院的刻本一字不差。
李承乾绕着佛像踱步,忽然发现基座的莲瓣上刻着极小的汉字:"贞观十五年,沙门玄奘过此,愿众生离苦得乐。"字迹虽小,却笔力遒劲,带着《兰亭序》的飘逸。"玄奘大师来过这里?"他指尖抚过刻痕,仿佛触到了先人的温度。莲瓣边缘,还刻着半朵未完成的唐式菊花,显然是大师刻字时随性添上的。
王玄策点头:"正是。大师当年在此抄经三月,离开时在涅盘像的衣角刻了朵大唐牡丹。"他指着佛像右肩,那里果然有朵半开的牡丹,花瓣上的纹路与长安兴庆宫的牡丹别无二致,花心处还留着淡淡的凿痕,像是刻到一半忽然想起了什么,带着几分仓促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