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零二秒 作品

明朝那些事81《筷子插饭》

明朝嘉靖年间,应天府有个叫李小柱的孩子,刚满十岁。这孩子生得虎头虎脑,就是有些毛手毛脚,做事总不经过脑子。李小柱他爹走得早,就靠他娘刘氏给人缝补浆洗拉扯大。娘俩住在一条叫竹巷的小弄堂里,巴掌大的两间土坯房,虽不宽敞,倒也干净整洁。 这天晌午,刘氏在灶间忙活,锅里煮着稀粥,馏着几个杂面窝头。李小柱在旁边帮忙摆碗筷,眼睛却盯着隔壁王婆家飘来的肉香,肚子饿得直叫。刘氏瞧出儿子心思,叹口气说:“柱儿,等娘手头活计多赚些钱,给你买块肉打打牙祭。”李小柱咽了咽唾沫,点头说:“娘,我不馋,有粥喝就挺好。”

话虽这么说,可等粥盛上桌,李小柱还是急不可耐,拿了筷子就去戳窝头,一不留神,两根筷子直直插在窝头上面,像两根香似的立着。刘氏刚端着咸菜过来,一眼瞧见,脸“唰”地就白了,手里的碗“当啷”差点掉地上。李小柱吓一跳,问:“娘,咋啦?”刘氏冲过去,一把将筷子拔出来,声音都抖了:“小祖宗,你这是作甚?筷子插饭,那是给死人上供的规矩,活人哪能这么干?”

李小柱心里一慌,嘴还硬:“不就插个筷子么,能咋的?”刘氏急得直跺脚:“你懂个啥!这要是让街坊听见,指不定传成啥样。快,跟娘去灶王爷跟前拜拜,求个吉利。”正说着,外头传来王婆的大嗓门:“我说刘氏啊,孩子不懂事,你可得好好教教。这筷子插饭的事,在咱们这儿可是大忌。”原来王婆路过听见动静,专门过来说道两句。

王婆进了屋,往板凳上一坐,喝了口刘氏递的茶,才慢悠悠说:“我给你们说个事儿,就前儿个,隔壁巷子张三家的小孙子,也是这么插筷子,结果当天夜里就发起高烧,说胡话看见黑影子。请了个半仙来看,半仙说这是冲撞了不干净的东西。你说邪乎不邪乎?”李小柱原本还不当回事,听王婆这么一说,后脊梁骨直冒凉气,可嘴上还是不服:“王婆,您就编故事吓唬人。”

刘氏忙赔笑:“柱儿不懂事,王婆您多担待。这孩子打小没爹,我一个人拉扯,有些规矩教得晚了。”王婆摆摆手:“不是我多嘴,这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不遵守可不行。想当年,我娘家那边有个后生,吃饭总爱把筷子插碗里,家里人说了不听,结果后来出去做生意,船翻了人没了。你说这是不是遭了报应?”

李小柱心里有点发毛,但还是梗着脖子。刘氏没法子,只好让他先回屋,自己跟王婆又说了好些好话。等王婆走了,刘氏进了屋,看着李小柱语重心长:“柱儿,娘知道你觉得这是小事,可老辈儿传下来的规矩,总有个道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李小柱低着头,小声嘟囔:“知道了娘。”可心里还是犯嘀咕,觉得就是大人编来吓唬小孩的。

到了夜里,李小柱翻来覆去睡不着。竹巷的风呼呼地吹,吹得窗户纸沙沙响。他迷迷糊糊刚要睡着,突然听见外头有动静,像是有人在院子里走动。李小柱心里一紧,竖起耳朵听。那动静越来越近,仿佛到了窗下。他想喊娘,可嗓子眼像堵了块石头。就在这时,“吱呀”一声,门开了。

李小柱猛地睁眼,却见屋里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可那脚步声分明就在屋里,一步一步朝他床边走来。他浑身僵硬,冷汗直冒。突然,一道冷风吹过,他脖子后面凉飕飕的,就像有人在吹气。李小柱再也忍不住,大喊:“娘!”刘氏听见动静,举着油灯跑进来,忙问:“柱儿,咋啦?”李小柱喘着粗气,把刚才的事说了。刘氏脸色发白,可四处瞧了瞧,哪有什么人,只当是李小柱做梦,安慰了几句,就回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