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零二秒 作品

元朝那些事16(第3页)

至元二十四年春,大都的柳枝刚冒新芽,皇宫的西华门就来了队特殊的访客。伊卜拉欣穿着簇新的回鹘锦袍,朱铁匠父子戴着汉家的儒巾,赛义德背着药箱,哈只捧着写满波斯文的表章,最中间的朱夫人,腕上的银镯里嵌着复原的回回石,在晨光里静静发光。

通政司的官员本要拦阻,看见哈只递上的金齿国进贡的红宝石,才皱着眉放他们进去。穿过层层宫墙,御花园的枯井旁,伊卜拉欣突然驻足——光带里的宫女正从井里打水,抬头看见他们,眼中泛起泪光:“二十年前,王大人让我把金盒扔进井里,说等回回人带着星星回来,就能救天下。”

金銮殿内,铁木耳皇帝斜倚在龙榻上,面色青白如纸,案头堆着大臣们的奏折,却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皇后卜鲁罕站在龙柱旁,眉间凝着忧色,看见回回石的瞬间,裙摆上的珍珠璎珞发出轻响:“听说这石头能照见人心,不知能否让哀家看看,这满朝文武,谁是忠臣?”

伊卜拉欣捧着石头跪下,虹光掠过殿中诸臣,有的显出金银满仓的画面,有的显出暗通海都的密信,唯有御史中丞张养浩,光带里是他在灾荒中分发粮食的场景,衣袍上还打着补丁。皇帝咳嗽着撑起身:“先生说这石头能治病,不知……”

“回回石治的不是身病,是心病。”伊卜拉欣将石头放在皇帝掌心,“当年成吉思汗西征,将士们思念家乡,石头就显出波斯的星空;忽必烈汗建立大都,石头就映出运河的漕船。如今大都有旱情,江南有涝灾,石头里的星砂正等着化为雨水。”说着指向石头,只见内部的虹光中,无数细小的光点正聚成云团,隐隐有雷鸣之声。

殿外突然响起雷声,春雨竟在春日正午落下,打在琉璃瓦上叮咚作响。卜鲁罕皇后望向窗外,见御花园的枯井中竟涌出清泉,水面漂着二十年前她亲手种下的睡莲,花瓣上还沾着金盒的碎屑——原来金盒早就在井中,与回回石的碎块相望了二十年。

“当年王大人被诬陷时,”朱夫人跪下,腕上银镯与石头共鸣,“他托人把碎块交给我,说回回石是天下人的石头,不该困在皇宫里。如今三块合一,它该回到百姓中间去。”皇帝看着掌心里的石头,光带中浮现出大都百姓的笑脸,有西市的胡商,有铁匠胡同的匠人,有琉璃巷的回回人,还有江南的稻农,塞北的牧民,全都捧着小小的星光。

至元二十五年,大都城立了座“回回石亭”,就在积水潭旁。每当月满之夜,石头就会发出柔光,照见往来船只上的货物——有波斯的琉璃瓶,汉地的丝绸,蒙古的皮货,还有从南洋运来的香料,全都在光带中化作流动的彩虹。伊卜拉欣留在了大都,娶了朱铁匠的女儿朱月娘,在西市开了间“星月锻铁铺”,用波斯的锻铁术和汉地的錾刻工艺,打造出嵌着回回石碎末的首饰,据说戴上能看见自己心底的善念。

朱小虎成了大都最有名的银匠,他打的银镯内侧总会留道细痕,像朵开败的梅,那是小时候看伊卜拉欣做首饰时,不小心被火星烫的。每当有回回商队路过,他就会拿出那块生了锈的铁牌,上面不知何时多了行波斯文:“星星碎在地上,便成了连接天下的路。”

至正年间,红巾军攻入大都,回回石亭被战火波及,石头却不翼而飞。有人说看见它化作青鸟飞向西域,有人说它沉入了积水潭底,唯有铁匠胡同的老人们还记得,那年冬天,伊卜拉欣抱着石头站在锻铁炉前,火星与虹光交织,仿佛又看见二十年前的波斯商队,驼铃摇着月光,走向开满玫瑰的远方。

故事的最后,当我们在《南村辍耕录》里翻到“回回石”的记载时,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半行褪色的小字:“其光如泪,照见众生心底的月亮。”或许,真正的回回石从未消失,它就在每个用心生活的人心里,是波斯商队的驼铃,是汉地铁匠的铁锤,是蒙古皇后的睡莲,是所有跨越种族与地域的善意,在时光里,永远闪着温柔的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