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16章 《纤维与曲线之间》(第3页)

五、身体感知的诗学转换

树科在这两首诗中展现了对身体感知的独特处理方式,将抽象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具体的身体经验。"纤维"与"化纤"作为衣物材质,直接接触皮肤;"曲线"则是身体轮廓的抽象。诗人通过这些具体可感的意象,将人际关系的探讨从抽象的概念层面拉回到身体的感知层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感官的转换。在普通话版本中,认知方式是"熟悉"(视觉与记忆的综合)和"臆想"(纯粹的想象);而在粤语版本中,则变成了"闻"(嗅觉)和"谂谂"(思维活动)。这种感官运用的差异,使得两首诗在探讨同一主题时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维度——普通话版本更偏向视觉与想象,粤语版本则引入了嗅觉这种更为原始的感官。

这种身体感知的诗学转换,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物质性的敏锐把握。在数字化时代,人际关系越来越虚拟化,而树科的诗却固执地回到身体的最基本感知,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始终无法完全脱离身体的局限。

六、结语:距离作为诗学方法

树科的这两首诗最终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以距离为核心的诗学方法。在这种诗学中,距离不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而是值得探索的审美空间;不是交流的中断,而是意义的生成场域。"纤维"与"曲线"之间,"远近"与"嚟去"之间,"你我"与"我哋"之间,恰恰是诗歌最富创造力的所在。

通过普通话与粤语的双重表达,树科不仅展现了汉语内部的丰富性,更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多面性。在这种双语对照中,我们看到了同一主题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获得独特的表现形式,又如何在这种差异中保持其核心诗学价值的一致性。

最终,这两首诗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现代人际关系的精致寓言:在这个高度连接又异常疏离的时代,我们穿着化纤的外衣,想象着他人的曲线,在远近与来去之间,寻找着认识与被认识的可能。而诗歌,正是这种寻找的最恰当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