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591章 《解构主义视阈下的价值狂欢》(第3页)

四、镜渊结构:诗歌文本的自反性迷宫

细察文本的微观结构,可发现精心设计的自反装置。从"你,我"到"我哋"的复数化过程,暗含列维纳斯"他者之脸"的伦理困境;而"社群,中外"向宇宙尺度的跳跃,则再现了帕斯卡尔"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带来的存在焦虑。更具匠心的是,诗题"距离"本身成为德里达式的补充符号——当文本竭力言说距离时,语言自身的间距(粤语与普通话的裂隙)恰恰证明了言说的不可能。

这种自我解构的诗学,在数字纪年"2025.3.19"中达到高潮。诗人将创作时间指向未来,使文本成为穿越时空的预言装置。沙湖畔的写作场景与宇宙星图并置,产生博尔赫斯式的时空悖论:当诗歌在韶城湖畔被书写时,其语言已在天体运行中永恒轮回。这种时空策略令人想起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现在时间与过去时间/也许都存在于未来时间"。

结语:在语言的临界点起舞

树科的《距离》以其精密的诗学架构证明:方言写作不仅可以承载地域文化记忆,更能成为哲学思辨的锋刃。当普通话诗歌陷入意象繁殖的困境时,这首粤语诗通过语法暴动与价值解构,为现代汉诗开辟了新的可能。在"正值"与"负值"的辩证漩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情感的测不准原理,更是整个后现代价值系统的诗性坍缩。正如布朗肖所说:"诗歌是对不可能性的忍耐",而《距离》正以其语言的临界之舞,在不可能中创造着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