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 《论<睇道>的哲学诗学建构与粤语诗体革新》(第2页)
诗中 “睇道,唔系剃度,但系,实要剃心,先至睇得到啲道”,将 “睇道” 与 “剃度” 进行对比,指出看 “道” 并非像出家修行那样的外在形式,而是需要内心的净化与修炼。这里的 “剃心”,意味着去除内心的杂念、欲望和偏见,以纯净、空灵的心境去感悟 “道”。这种对 “道” 的理解,突破了传统哲学中对 “道” 的抽象阐释,将其与个人的内心修养相结合,使 “道” 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睇道,点睇得到?睇唔到嘅,有道;睇得到嘅,冇道”,这几句诗进一步深化了对 “道” 的思考。“道” 具有超越性和形而上的特质,它无形无相,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能够被看到的,往往只是 “道” 的表象或外在形式,而非 “道” 的本质。这种对 “道” 的不可见性的强调,与老子所说的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相呼应,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诗中通过 “佢,系道,喺道,佢睇到咗宇宙,睇到银河,睇到地球” 与 “你,冇道,冇得道,你睇唔到浩瀚,睇唔到月光,睇唔到太阳” 的对比,展现了有道之人与无道之人在认知和视野上的巨大差异。有道之人能够超越个体的局限,以宏观的视角洞察宇宙万物;而无道之人则因内心的狭隘和蒙蔽,无法领略宇宙的浩瀚与美好。这种对比,揭示了 “道” 不仅是一种哲学概念,更是一种认知世界、提升自我的方式和境界。
三、诗歌结构的逻辑演绎:思维脉络的清晰呈现
《睇道》在诗歌结构上呈现出严谨的逻辑脉络,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阐述作者对 “道” 的理解。诗歌开篇以 “睇道,唔系剃度” 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打破读者对 “道” 的常规认知;接着通过 “但系,实要剃心,先至睇得到啲道” 给出初步答案,指出看 “道” 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养。
随后,诗歌进一步追问 “睇道,点睇得到?”,并以 “睇唔到嘅,有道;睇得到嘅,冇道” 进行辩证回答,深化了对 “道” 的本质的探讨。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 “佢” 与 “你” 的对比,具体展现了有道与无道的不同境界和认知结果,使读者对 “道” 的理解更加直观、形象。最后,以 “有道冇道,冇心有心!” 进行总结,强调内心的状态是决定能否领悟 “道” 的关键因素,使整首诗的逻辑脉络得以完整呈现。
这种严谨的逻辑结构,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加清晰、有条理,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同时,逻辑的层层推进也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跟随作者的思维脉络,逐步深入地思考 “道” 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