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报纸,巡查,入京!
第229章报纸,巡查,入京!
七月十一。
两浙东路,安抚司。
江昭手执一封书信,一字一句的观读。
【朕諭江卿:
朕承天命,临御万邦,夙兴夜寐,惟念黎元福祉。
冗兵、冗官,岁入耗半,甚於岁幣之危,积弊已久,邇来有臣上奏变法,以革时弊,兴利除害。朕览之,心有所动,特书信一封,问策於卿。
昔日,君臣相言,变法唯慎,根基须稳。今判两浙以儆效尤,慑服宵小。朕已握权柄,军政归心,无敢逆者,此其时也!
然变法之策,沉疴之症,关乎国本,牵一髮而动全身,非卿不可主之,非卿不可愈之,朕未敢轻断。
今特致此书,问於卿:此时变法,可行与否
若卿以为不可,朕便息此念,日后再议;若卿以为可,朕当与卿共商其详,徐图推进。
朕之问策,发自肺腑,望卿以国事为重,直抒己见,毋有顾虑,毋有所隱。
钦此!】
“变法”
江昭一诧。
或许是冗兵、冗官、冗费太狠的缘故,赵策英却是猛地有了釐革积弊的想法。
特意书信一封,就是为了传达希望让他主持变法的意向。
当然,要是变法实在不可行,也可驳斥其变法的慾念,让赵策英再熬一熬。
江昭瞭然,沉吟著,负手踱步。
自古以来,变法要想成功,不外乎三大要求:
一,內部秩序稳定,外部压力可控。
唯有如此,方有协调变法的机会。
若是大灾、战乱、民变之年,首要任务肯定是维稳,而非试著变法。
二、权威核心的绝对支撑,官僚体系的稳定执行。
一般来说,也就是实权君王的支持,偶尔也可能是摄政王的支持。
北魏孝文帝汉化、商鞅变法,都是实权君王支持的典例;周公定製、张居正变法,则是摄政王支持的典例。
但凡要变法成功,君王的態度必须得坚定不移,否则就几乎是百分百的失败。
典型的例子就是庆历新政,先帝赵禎时而支持,时而迟疑,犹豫不决。
一旦见到新政的一点不好,就立马转向持反对態度。
就这脾性,周公来了也得废。
除了君王的稳定支持以外,县、郡一级的执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策再好,不施行下去,那就是纯粹的纸上谈兵。
三、变法政策足够精准。
变法,本质上就是通过权势,重新调整利益格局。
这一过程,註定会触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
若是小部分人的利益受损,那就没必要重视。
可若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那就涉及“找补”问题,必须得从其他方面予以补偿。
最终,通过制度平衡调整,让大部分人都站在新政一方。
时间一长,维持几十年,化作“祖制”,变法就能成功。
半响,踱步声消失。
“嘖!”
江昭负手而立,向外眺望。
似乎,也不是不行。
如今,西夏颓败,吐蕃退走,唯余周、辽二国暗中对峙,两者国力相差不大。
就外部压力而言,绝对可控。
双方可能会有小摩擦,但绝不可能会有“国战”。
毕竟,两国之爭可不是玩游戏,一波输了还能重开一局。
祖先拼搏打下来的基业,两方肯定都会儘量谨慎,轻易不会开启国战。
內部秩序,也是典型的稳定阶段。
自太祖皇帝立下基业以来,已有百年国祚,典型的王朝中期,可能会有不少小型动乱,但总体而言,绝对算得上稳定。
核心掌权者的支持,也不是什么难题。
如今,新帝登基已有一年,核心掌权者也渐渐转变为了赵策英。
一般来说,新帝登基,要想掌权,无外乎就是熬一熬时间,一点一点的掌握实权。
但,赵策英的確是例外。
肃清边疆,开疆拓土,一举让其掌握了兵权,建立了武將班底。
以顾廷燁、张鼎、郑晓几人为首的新一代掌权武將,就是武將勛贵的代表人物。
既然君臣有了恩遇,勛贵自然不可能跟皇帝对著干。
劝諫、废后两次政治波动,相继贬斥內阁大学士欧阳修、兵部侍郎吕公著,以及废了中宫之主。
这一过程中,赵策英强硬的姿態,著实是相当罕见,让绝大多数文臣都为之顾忌,不敢胡来半分。
这一次,两浙路的重罚,更是震慑天下,朝野震动。
短短一年时间,一次外患,一次內忧,一次平叛,轻鬆助力其立威掌权,並藉此君威大振,慑服百官。
单就掌握的实权而言,以及对百官的慑服力度而言,赵策英可谓远超先帝赵禎。
毕竟,先帝太过仁慈,时常会退让一步。
而赵策英,几乎不会退让。
相较於仁慈的人设而言,强硬的人设无疑是更让人心有顾虑。
让臣子顾虑,慑服臣子,就是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