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小船的王大海 作品

第719章 。闭嘴反思

一、说话与闭嘴的时间悖论

三岁学说话,一生学闭嘴。这句话像根细针,扎在我日常的喋喋不休里。小时候,大人总夸“这孩子嘴甜”“会说话”,仿佛表达欲旺盛是种天赋。可越长大越发现,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多半成了日后的隐患。

上周在会议上,领导刚提了个方案,我凭着第一反应就指出三个漏洞。话出口时挺得意,事后才发现,那所谓的“漏洞”是我没听清前提。想道歉,又拉不下脸,只能看着关系一点点变僵。原来,即时反应的快感,远不及深思熟虑的稳妥。

二、错误是反思的开端,却不是终点

人难免犯错,可我总在同一个坑里摔跤。上次跟朋友吐槽同事,转头就被传到对方耳朵里。整夜睡不着,翻来覆去想怎么补救,那种后悔的滋味,比吃了黄连还苦。

后来才明白,错误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谁都有说错话的时候”来自我安慰。反思不该停留在“我错了”,更要变成“我以后该怎么想”。就像下棋,高手落子前会算三步,而我总在悔棋时才想起看棋盘。

三、少说的本质是尊重自己的时间

每天刷手机,看到有意思的事就想转发给朋友,遇到观点不合就忍不住争论。有天突然发现,我花在“说”上的时间,比花在“做”上的还多。

前阵子立志学剪辑,可刚打开软件,就被群里的闲聊勾走了注意力。三个小时过去,素材没剪多少,聊天记录翻了几十页。那晚关掉手机时突然醒悟:我的时间不是被别人偷走的,是被自己的多嘴贱卖了。

四、身边人的“笨”,可能是我的盲区

总觉得身边人不懂自己。跟父母说工作压力,他们只会劝“别太累”;跟同事聊理想,对方转眼就聊起了房价。次数多了,就懒得分享了,甚至在心里给他们贴上“笨”“不懂我”的标签。

直到有次生病住院,平时被我嫌“唠叨”的母亲,守在病床前三天没合眼。她不会说漂亮话,只会反复问“渴不渴”“疼不疼”,可那份实在的关心,比任何华丽的安慰都管用。原来,不是他们笨,是我把“理解”定义得太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