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墓与砖石

冰冷的泪水仿佛在脸颊上冻结成了透明的薄壳。

露娜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迈动双腿,跟随在那位如同一座移动冰山般的何成军士长身后,走出那间压抑得令人窒息的审判庭的。

萨拉热窝阴冷的、混杂着硝烟和尘埃的空气涌入肺部,带来一阵刺痛,却也无法驱散胸腔里那块沉甸甸、冰封般的巨石。

“列兵……”

这个称谓在她的脑海里反复回荡,每一个音节都像一把冰锥,刺穿着她早已千疮百孔的自尊。

那身粗糙的黑色西装,此刻更像是一套囚服,标记着她的耻辱。

她下意识地想去触摸领口,那里曾经别着象征荣誉与职责的少领徽章,如今只剩下布料被粗暴撕裂后的毛糙触感。

蜂医、深蓝、乌鲁鲁,还有眼眶通红、紧紧跟随着的夜莺,也都沉默地走了出来。

每个人的脸上都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

审判的结果像一场无形的寒雨,浇灭了他们从战场挣扎求生后残存的最后一丝热气。

何成军士长——

判官

——甚至没有回头看他们一眼,只是用他那特有的、不带任何情绪起伏的声调丢下一句:

“跟上。”

便迈开步子,朝着与法院相反的方向走去。

他的步伐稳健而均匀,仿佛刚才那场决定他人命运的审判,不过是他日常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他们没有返回临时驻地,也没有被押解去往别处,而是被判官引领着,穿行在萨拉热窝破败、冰冷的街道上。

废弃的电车轨道扭曲着埋藏在积雪和瓦砾之下。

街边的建筑大多残破不堪,墙壁上布满了蜂窝般的弹孔和炮火撕裂的巨大伤口。

偶尔有gti的巡逻队踏着整齐而沉重的步伐走过,枪口冰冷地指向可疑的角落。

难民们蜷缩在断壁残垣间搭建的活动板房里,用麻木或警惕的眼神看着这支奇怪的队伍——

一个面无表情的内务处军士长,领着几个穿着不合身黑西装、神色各异的男女。

越往前走,周遭的景象越发荒凉。最终,他们停在了一片巨大的、被战争摧残得面目全非的空地前。

这里是科舍沃体育场,曾经承办过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盛会,回荡过球迷的呐喊,如今却只剩下一片被炮火反复犁过、积雪覆盖的废墟。

扭曲的钢筋如同巨兽的骸骨般刺破混凝土,暴露在阴沉的天空下。

巨大的看台坍塌了大半,只剩下一些残破的骨架倔强地耸立着。

然而,最触目惊心的,并非废墟本身。

而是在这片广阔的废墟空地上,密密麻麻竖立着的、一眼望不到头的白色十字架和简易墓碑。

一片巨大的、沉默的墓园。

寒风卷着雪沫,在这片墓碑的森林中呜咽穿行,吹动着一些墓碑上悬挂的、早已褪色或破损的身份识别牌,发出细微的、令人心悸的碰撞声。

许多墓碑前空空如也,只有冰雪。

偶尔几座墓碑前,放着几朵早已冻僵、枯萎的野花,或者一个空酒瓶,诉说着无声的祭奠。

1978年,萨拉热窝击败日本札幌和瑞典法伦-哥德堡等众多候选城市,赢得1984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

那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赛,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都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夏季奥运会,因此,萨拉热窝冬奥会是全球竞技体育的一次“重聚”。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评价这届冬奥会是“冬季奥运会60年历史上开得最好、最精彩的一届”,并代表国际奥委会授予这届组委会主席希兰科·米库利奇一枚奥林匹克金质勋章。

赛后,当地冰雪运动蓬勃发展。

1984年至1988年间,当地冬季运动参与率增加了5倍。

但就在冬奥会举办8年后的1992年,波黑民族矛盾激化,爆发内战,萨拉热窝被围近4年。

冬奥会的雪橇赛道变成了炮兵阵地,为了冬奥会而建的假日酒店地下室,成为战地记者们藏身之所。

这座城市最着名的山峰特雷贝维奇被战争肆虐,根据《每日电讯报》旅行作者克里斯·利比特在战争爆发前的走访,游客搭乘重建的缆车前往山脊时,仍能看到一条战壕——

现在能看到的应该都不少了。

当年冬季奥运会的领奖台布满弹孔,奥运五环一度缺了两环,战时被用作处决地点……

判官停下了脚步,背对着他们,望着这片无边无际的死亡之地。

他的黑色常服在白雪和墓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肃杀。

“这里,”他的声音平静地响起,穿透风声,像冰冷的石刻,“埋着前南斯拉夫内战时期,萨拉热窝围城战中死去的三分之一的人。军人,平民,男人,女人,孩子……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这儿了。”

他缓缓转过身,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扫过露娜几人震惊而苍白的脸,最后指向墓园边缘一片相对较新的区域。

那里的墓碑排列得更加整齐,但每一座墓碑的碑身上,都被人用粗糙的刷子,蘸着某种暗红色的、触目惊心的颜料,画上了一个巨大的、歪斜的“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