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雪战的利与弊
张好古对于冬天作战的种种弊端可谓是心知肚明。
在寒冷的冬季,药物极易受潮结块,这使得引信难以点燃,给作战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铁制炮管也会因为低温而冷缩变形,导致炸膛的风险骤然增加。
在辽东战役中,守军常常不得不以自己的体温来烘干火药,然而这样的效率却不及平日的三成。
更为糟糕的是,火绳枪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更是频频哑火,使得骑兵们不得不舍弃这些武器,转而拔刀相向。原本拥有的技术优势,在自然法则面前也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松江炮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材料,这大大降低了炸膛的概率。此外,火药的防潮性能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
不仅如此,定量药包的使用更是一大亮点。无论是火炮还是火铳,都采用了这种定量药包,而且在油纸防潮的外层还包裹了一层沥青毡,进一步增强了防潮效果。
冬季粮道断绝,马匹草料耗尽。据《明史·兵志》载,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冻馁而死者十之二三”。火器维护需油脂、硫磺,而商路因暴雪中断,士兵以猪油替代火药润滑,哑火率激增。
更致命的是,火器部队需额外布匹御寒,朝廷却因财政崩溃,拖欠冬衣三年,士卒“甲衣单薄,触肤成疮”。
护国军的棉衣足以支撑辽中的寒冬,橡胶的使用,使护国军有了耐穿的胶底棉鞋,就是这次作战的士兵都有配发,张好古也是狠狠心疼了一把,如今橡胶远远的从苏木(巴西)运回来,而蒲公英胶产量太低。就是橡胶雨衣也有试产,不过都是手工试制,也就生产出百来件。
火器的使用往往依赖于特定的阵型和机动策略,然而冬季的大雪却给军事行动带来了诸多困难。积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车马难行,这对于依赖机动性的火器部队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明军的重型火炮,由于其重量较大,在雪地中很容易陷入泥淖,难以快速移动和部署。
相比之下,女真族的骑兵则能够充分利用雪地的优势。他们轻装上阵,在雪地上如履平地,能够迅速发动突袭。当明军的火器阵列尚未完全展开时,女真骑兵就如狂风般席卷而来,轻易地将其冲散。
崇祯四年,袁崇焕所部就曾遭遇这样的困境。由于辎重车辆陷入冰河,他们不得不放弃火炮,狼狈逃窜,结果这些宝贵的火器反而被后金军队缴获。在雪原之上,原本的技术优势瞬间变成了沉重的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