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雪战的利与弊(第2页)
不过,对于这种情况,张好古并非毫无准备。他早已采取措施减轻大炮的重量,并且在这次突袭辽阳的行动中,全部使用了胶皮轱辘,以增强火炮在雪地中的机动性。此外,每辆炮车都配备了大量的木板,以备不时之需。
当然,如果遇到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张好古也会果断下令弃炮逃命。毕竟,在战场上,保存有生力量才是至关重要的。
明末时期,火器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却在寒冬的面前遭遇了困境。这并非是因为败给了敌人,而是败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当钢铁在低温中变得脆弱,当粮草在雪原上断绝供应,再精良的武器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难以挽回败局。
然而,张好古对此并非毫无头绪,相反,他对这种情况早有预见,并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他深知自然环境的恶劣会给火器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但他决不会让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这些困难,确保火器在冬季作战中依然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他会仔细研究天气变化规律,寻找最适合使用火器的时机;他会加强对火器的保养和维护,防止因低温而导致的故障;他早就训练士兵们适应寒冷的气候,提高他们在恶劣环境下的战斗能力。 当然,冬天作战也并非只有坏处,它同样存在一些好处。比如,寒冷的天气可以使敌人的行动变得迟缓,从而为我方提供更多的攻击机会;而且,雪地和冰面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然掩护,有利于我们进行突袭和埋伏。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寒风凛冽,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李愬率领着九千名精锐的唐军,如同一支离弦之箭,疾驰奔向蔡州。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迅速掩盖了马蹄的印记,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唐军铺设的一条隐秘通道。敌军因为严寒的天气而疏于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漫天风雪的掩护下,唐军会如神兵天降一般突然降临。
不仅如此,这场大雪还像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断了烽燧信号的传递。吴元济在温暖的营帐中,正悠然自得地温着美酒,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临近。然而,就在他的酒还未凉透的时候,唐军已经如饿虎扑食般攻破了城门,杀进了蔡州城。
这场战役充分印证了冬季作战的三大优势:
其一,隐蔽性。积雪如同大自然的掩护,巧妙地消除了唐军行军的痕迹,使得他们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敌人,给敌军来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