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文学家徐干(1)(第2页)
徐干不幸死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的一场大瘟疫,年仅47岁。(由于东汉后期进入小冰河时期此后疫情期间频发民不聊生持续长达数百年。)
文学成就:诗歌方面:其五言诗妙绝当时,诗歌清新自然、文笔流畅,现存仅有3篇五言诗。虽然钟嵘《诗品》把他列入下品,但他的诗歌仍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辞赋方面:曹丕曾称赞他的《玄猿》《漏卮》《圆扇》《橘赋》等作品,认为即使是张衡、蔡邕也不过如此。
散文方面:其存世之作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思想理念:徐干生在汉末动乱时代,主张法先王,效圣哲,提倡“贤人政治”。例如在《中论·谴交》中,他提出了一种组织严密、管理有序、相互依存、相互救恤、与邻为善的治民模式。
在《中论·民数》篇中,他认为太平盛世的原因在于民众事业的兴旺,而民众事业的兴旺在于事役、公务的均衡合理,事役、公务的均衡合理在于对人口众寡和民意的确切了解,强调了了解民情民意是治国施政的基本国策。
箕山之志: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多次任命他为官,他均以病推辞,“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这种淡泊名利的品质被曹丕赞为有“箕山之志”。传说尧欲将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受,避于箕山之下。后以“箕山之志”比喻有归隐山林、不问世事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