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安甫 作品
第342章 汉和帝治河都水丞徐尚卿(第2页)
《后汉书·王景传》明确记载:“遣都水掾徐尚卿测地势”,这短短九字,浓缩了徐尚卿在汴渠治理中的核心工作。所谓“测地势”,并非简单的地形观察,而是一套系统的水利勘测技术。东汉时期的地形测量已形成成熟技术,徐尚卿可能使用“准”(类似水平仪)测定地势高低,用“绳墨”标注河道走向,结合“步测”(以步为单位丈量距离)记录数据,最终绘制出简易的河道地形图。这种方法虽简陋,却能精准反映汴渠沿线的坡度变化与淤积分布,为疏浚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从史料语境推断,徐尚卿的勘测覆盖汴渠主干道,尤其是荥阳至睢阳(今河南商丘)段——这一区域既是漕运核心区,也是泥沙淤积最严重的地段。他需逐一记录河道宽窄、水深、堤岸稳固程度,以及沿岸湖泊、支流的汇流情况,为后续“裁弯取直”“清淤拓深”等工程措施提供决策基础。基于勘测数据,徐尚卿协助制定了汴渠分段疏浚方案:对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人工清淤,拓宽河道以增强行洪能力;对堤岸薄弱处进行加固,采用“夯土筑堤”技术提高稳定性;同时保留沿线天然湖泊作为“滞洪区”,以调节汛期水位。这些措施既遵循自然规律,又兼顾漕运需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治水理念。
徐尚卿的工作虽未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其扎实的勘测与实施,保障了汴渠在汉和帝时期的畅通。据《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年间(89-105年),汴渠漕运量较此前显着提升,“岁漕关东粟四百万斛至京师”,这背后离不开徐尚卿等水利官员对河道的持续维护。此外,他的“测地势”实践进一步完善了东汉水利勘测体系,其方法被后世治河者借鉴——如三国时期的陈登治理淮水、北魏郦道元编撰《水经注》时,均沿用了“实地勘测、因势治水”的原则,可见其技术传承的深远影响。